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河南到底死了多少人?”蒋某人问道。
“政府统计的数字是1062人。”河南省一把手李培基回答道。
这组数字摆明了就是展示给普通民众看的,蒋某人又怎会不知其中门道,他又问了一遍:“实际呢?”
“三百万人...”李培基很识时务地回答道。
这组对话是冯小刚导演的电影《1942》里的对话,但这不是假的,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幸而我们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不必沦为某些决策的牺牲品。
这些数字对于这些上位者究竟意味着什么?当时的饥荒到底多残酷呢?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一九四二》曾对河南大饥荒的惨烈景象有所刻画,但唯有亲眼目睹过那段时期留存的真实影像资料,才会真切意识到,影片所呈现的仅仅是那场浩劫的冰山一角,现实远比银幕上的演绎更为残酷无情。
那时候啊,人们都饿得面黄肌瘦,营养不良,整个人瘦得皮包骨头,裤子松松垮垮的,不使劲儿系紧腰带,裤子随时都可能掉下来。
为了能活下去,人们只能去剥树皮、挖野菜吃,所到之处,连根草都不剩,全被吃得干干净净。
在那种极端饥饿的折磨下,人性好像都被磨灭了,居然出现了人吃人的惨事,那些老弱妇孺都成了这场灾难的牺牲品,想想真是让人心里难受啊。
在电影《1942》中,河南省主席李培基被刻画成了一位为民发声、心系百姓的好官形象,然而,“河南文史资料”里的记载却与之大相径庭。
真实情况是,李培基瞒着灾情,没向上级汇报,就这么错过了最宝贵的救援机会,等河南旱灾严重到“赤地千里,哀鸿遍野”的消息传到中央的时候,一切都来不及了,灾情已经没法挽回了。
即便这样,在那战火连天的局势下,蒋介石为了保障前线军队的粮食供应,还是要求河南省继续征粮,只是把征粮的数额从500万石降到了250万石。
负责征粮事务的卢郁文,竟将原本的“250万石”改成了“250万包”,就这么看似不起眼的一个字改动,最终导致实际征收的粮食数量比原计划多出了三分之一,更让人意外的是,蒋介石还夸他干得好。
对于河南那些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的灾民而言,这道命令就如同一纸冰冷的死亡判决书。
他们最后面对的,不是战场上轰隆隆的炮火,而是饥饿和死亡这两个可怕的深渊,想想都让人揪心。
画面里这位穿着灰色棉袄的妇女,正费力地剥着树皮,从照片上看,她这身穿着实在谈不上美观。
但别忘了,她身处的是重灾区,在寒冷的冬天,能有一件棉衣御寒,对她而言就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要是放在现在,这样一件棉衣,估计很多女性都瞧不上眼,觉得太丑,打死都不会往身上穿。
那她为啥要剥树皮呢?很简单,吃!在那个艰难的时刻,树皮就是家里食物的唯一来源。
从这就能看出,咱们中国的农民是多么朴实啊,只要有口吃的,哪怕只是树皮,他们也不会去闹事,就这么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苦难。
可悲的是,即便面对这样善良淳朴的百姓,还是有一些官吏对他们施以暴力,他们嘴里喊着“再苦一苦百姓”,实际上却是把百姓的苦难当成自己晋升的垫脚石。
在灾民逃亡的漫漫长路上,道路两旁的树木宛如遭受了一场浩劫,几乎每棵树下面的树皮都被砍得精光。
或许,唯有亲身经历过那令人胆寒的饥饿,才能真正领悟到食物的弥足珍贵,当人们回想起这段过往,对于当下倡导的“光盘行动”,想必也会有着更为深刻、全新的体会。
一些灾民被饥饿折磨得痛苦不堪,连迈步前行的力气都没了,只能当街抓起树皮就啃,以往在影视剧里才会出现的这般惨状,如今却被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一幕实在令人深思。
当时,老百姓饱受饥饿之苦,常常食不果腹,哪怕是没有任何营养价值的高岭土,由于吃下去能产生一点饱腹感,便被称作“观音土”,成了他们眼中能救命的希望,对他们来说,生存下去才是头等大事,哪还管得了食物是什么味道。
可日子一长,这些土就会在肠胃里不断堆积,无法排出体外,最终,许多人因腹部过度肿胀、难以忍受而失去了生命。
在衡阳,就有这样一位农民,他正遭受着饥饿的折磨,整个人已经瘦得皮包骨头,可肚子却异常地鼓胀起来,相信大家都能猜到,这极有可能是因为他吃了树皮、观音土这类难以消化的东西。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人们为了能填饱肚子,已经顾不上食品健不健康、能不能吃,只要能入口的东西,都一股脑儿往嘴里塞,结果很多人都因此丢了性命。
瞧瞧火车顶上那密密麻麻、挤作一团的人群,这可不是在印度,而是1942年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河南。
那时候,人们实在是走投无路了,满心想着搭上火车去外面寻一条活路,可灾民数量实在太多,火车顶就这么大点地方,哪能容得下这么多人啊。
那时候,人们被绝望紧紧笼罩,他们相互挤在一起,拼命挣扎,就想着能抓住那一点儿几乎看不见的活路。
灾民们使出了浑身解数,费了好大一番力气才终于挤到了车顶,然而,当火车开动起来,仍有不少人被无情地挤落下去。
有的人摔断了胳膊或者腿,疼得在地上不住地翻滚,发出痛苦的呻吟;有的人则直接重重地摔在地上,瞬间没了生命迹象。
那些好不容易挤上车的灾民,望着没能挤上来、留在原地的家人,从此便天各一方,再难有相见之日,刹那间,呼喊声、悲怆的嚎叫声、绝望的哭声,还有激烈的争吵声,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直冲云霄,让这悲凉的场景更添几分凄惨。
没办法啊,留下来肯定是个死,出去说不定还有条活路。
他们坐在火车顶上,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火车开走的方向,就好像远方藏着数不清的希望,为了这点儿渺茫的希望,他们什么苦都愿意吃。
这些是带着孩子刚刚踏上逃荒的女人们,她们都是1942年河南那场惨绝人寰大饥荒里的灾民。
等待她们的最终结局,要么是被迫卖掉自己,换取一丝活命的机会;要么是在疾病与饥饿的双重折磨下,凄惨地死去。
碰上灾荒年,大多数当爹当妈的,还有年纪大的长辈,都会狠下心来,先苦着自己,他们把口粮省下来,甚至豁出性命,就盼着家里的年轻人和孩子能活下去。
那些没了父母的娃娃,要是还想活下去,就得加入乞讨的队伍,才能讨到口饭吃,可他们年纪太小,往往没人愿意收留,最后他们面临的就是被遗弃和等待死亡。
1942 年,镜头捕捉到了两个相依为命的小乞丐。他们身上套着破破烂烂的棉衣,腰间就随便用一根绳子系着,那副衣衫褴褛的样子,看了真叫人心里一阵揪疼。
就这么件破得不成样子的棉衣,却要陪着他们熬过整个寒冬,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年月,贫困像乌云一样笼罩着他们,看着他们,真让人忍不住感叹生活的不易,也惊叹于他们小小年纪就有的那份坚韧。
对母亲来说,最难以承受的或许并非自身被饥饿折磨的痛苦,而是目睹孩子受苦却只能在一旁干着急,毫无办法。
为了让孩子能在这艰难处境中活下去,不少母亲只能强忍着内心的剧痛,无奈地将孩子托付给他人,甚至狠下心送走。
如今的河南,早已今非昔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经济一片繁荣景象,百姓们生活安稳、快乐无忧。
1942 年那段满含血泪、令人痛心疾首的苦难历史,已然成为了永远的过去,再也不会重现。
当我们翻看过去的老照片,再瞧瞧如今的生活,这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一定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刻,珍惜眼前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北京日报——发现大饥荒——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1942 2012年12月04日
山东商报——1942年河南大饥荒救灾:两位美国记者记首功 2012年11月06日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