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还没赴京,大批高层职员辞职,审批程序已瘫痪,中方行动了

文|避寒

编辑|避寒

特朗普还没动身,北京那边却突然接到了消息,美国出口审批全面卡壳,大批关键职员辞职,芯片申请堆成山

审批瘫了,中方动了,这事不小,看似技术,其实掺了战略。

明面上,特朗普对华行程还在“考虑阶段”,不少人揣测他会不会访华,我们不看这个。真正值得关注的,是白宫背后的“出口审批系统”已被卡得动弹不得。

先说“瘫痪”这是怎么回事。

美国商务部出口管制局(BIS)最近成了焦点,大量负责审批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的关键职员突然离职。

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批。这些人中很多是有经验的审查人员,手里握着数百家科技公司对华出口的许可申请。

审批一旦断链,整个出口链条立刻卡壳英伟达、AMD这些厂商最近向中方申请出口H20类AI芯片。

以前审批顶多一周,现在要等一个月,甚至更久。芯片卖不出去,钱进不来,公司没法运作,美国相关产业链都悬着一口气。

这场混乱表面看像“人员不足”,实则另有玄机。

美国国会那边正推动《芯片出口国家安全法案》准备把出口审批绑定更多安全审查条款。一旦法案通过,即便芯片审批恢复,政策门槛也会高得多。

拖着不批、制造积压,正好给国会腾时间,你说巧不巧?

美国当前对华芯片出口的通过率反而是上升的但处理时间却极度拉长。

什么意思?不是“不让批”,而是“拖着不办”。芯片厂商苦不堪言,但没人站出来喊,因为谁都知道,这可能是“高层战略”,谁敢碰?

这种“审批瘫痪”本质是掩盖不了的技术封锁升级。白宫可以不发话,但审批系统一堵,效果一样。

让人警觉的是,这波辞职潮根本没有完整公开名单连审批官员的离职理由都遮遮掩掩。

有媒体问起,官方一律答“人事安排调整”,但谁信呢?一调整就把几十个负责对华审批的老职员全换了?

美国“制度透明”的说法在这件事上变得很讽刺。企业申诉无门,政府不回应,出口停摆却没人给解释。真正懂得门道的人才看得出来,这事不简单,这事不是巧合。

特朗普没动,北京那边却动了。

中方从英伟达那边申请技术资料,一封封照会飞往美国企业邮箱,要求详细说明芯片功能、加密模块、计算能力。这不单是“申请材料”,更是技术层面上的回击。

北京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盯住对方漏洞。既然你卡我审批,我就卡你技术说明,看你拿不拿得出符合标准的解释

白宫以为用拖字诀能耗掉中国的时间和耐性,中国有替代计划,美国的芯片企业却没有中国市场,谁先扛不住?真不好说。

这边还在堵着审批,那边北京已开始还击了。

中方不是坐等批复,而是绕过流程,直接从“技术安全”这个维度打进来。

有媒体披露,中方援引美国人工智能专家的一份风险报告,指出H20芯片存在可被军事利用的潜在架构缺陷

中方要的不是一个“批准通知”,而是技术参数的实证材料、生产过程追踪表、后门管控说明不交?对不起,暂缓进口,你批了我也不一定认。

主动权悄悄转移了,从“等你批”,变成“要你交”。

过去几年,中方在AI芯片替代方面布局极深。华为、寒武纪、中科院系统早已开始高端芯片替代项目

虽然性能上不一定能比H20,但能用、可控、够快。只要打通供应链,美国那套卡脖子的策略就会失效。

中方这次要求说明材料的用词十分专业,完全以“信息安全”口吻提出,不是“贸易争端”,也不是“政治话术”,这是高水平回击。

北京不需要喊话,不需要制裁,只要一句话:“不符合技术安全条件,暂缓通关。”一切都堵住了。

英伟达急了,他们已在准备删减芯片内核某些运算模块,以降低“敏感度”,试图让芯片更容易通过审批,这是典型的妥协操作。

但更有意思的事发生了。

美国内部突然传出反对声音,有几位议员警告:不能因为商业利益,就对中方放松芯片安全底线。这让英伟达进退两难,不妥协,卖不出去;妥协了,美国自己又不认。

这就是中美芯片战当前最真实的样子:审批被玩成战术棋子,芯片成了外交杠杆,连产品介绍都成了安全武器。

美国现在的“审批瘫痪”背后,是一种“战略模糊”的极限操作。既不封杀,也不批准,既想让企业维持表面交易,又不给清晰承诺。这种操作,在技术战里最容易崩盘。

中方这一手精准打击了模糊性,你不给时间表?那我就要你交底细;你不敢交,就别想再推进下一批进口。

美国内部很多技术人员本来对对华芯片出口没有强烈反对,但这波大规模离职潮把他们都清出了局。

谁来接手?没人说得清,整个商务部出口审核小组都处在重建中,没人知道新一批审核员什么时候能上岗,更没人能承诺他们会“快速通关”。

芯片审批这场战斗,其实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信任崩塌。

你信对方会按规则审批吗?你信对方会照合同发货吗?你信对方不会临时加码安全条款吗?这种环境下的贸易,风险比利润高,没人敢拍板。

表面上看,白宫还维持着一副冷静模样,特朗普没表态,可内部已经乱成一锅粥。

谁来负责芯片出口?谁来接替离职审批官?新法案怎么落地?这些问题一桩桩都没解决。

美国商务部到现在都没公开解释这波辞职潮的具体时间和名单

这反而更像是怕舆论追踪,美国向来标榜“透明”,可这次出口审批制度出了重大故障,却连个像样的通报都没发出来。

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美国国会现在在讨论的新《国家芯片安全法案》根本没明确指出“卡中国”这件事,但所有业内人士都知道,它的每一条条文都是为对华出口设限量身定做。

不少美媒技术专栏也开始吐槽:“不批、不拒、不说清楚”,成了拜登政府的默认操作模式。

批了吧,被共和党骂;拒了吧,企业跳脚,干脆拖着,等局势缓和再说。可这种“拖字诀”,根本扛不住现实压力。

英伟达现在的问题,不是芯片做不出,而是没人能帮它合法卖出去。

AMD也开始学乖了,主动减少对华高端芯片出口订单,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则在游说国会,不要搞“一刀切”,但政客听吗?不见得。

内部失控才是最致命的风险。

你说要卡中国,可商务部人全走了;你说要严审,可技术人员不懂中国市场;你说要管控,可法案条款模糊不清。这一整套“国家安全策略”,没有执行机制,就是空壳。

特朗普清楚这点,所以根本不着急访华,他甚至还“扬言”可以考虑,但要看中国表现。丁丁反问一句:你自己家着火了,还好意思挑别人菜做得咸?

美国那边打乱仗,中国却悄悄打出一套组合拳。

第一招:公开技术质询,打芯片“内部结构”这张牌。

要求英伟达、AMD交出芯片架构中“控制权限、算力封顶、隐含加速模块”的完整说明。你不是想出口?那咱们先过一遍“国家安全审查”。

中方的安全审查流程严格、具体、不留口子,企业若不配合,就别想落地。

第二招:推进本土替代,国产化进度悄悄提速。

别看外界还在质疑中国AI芯片性能能不能追得上,我只说一句:“够用”才是最关键的词。

寒武纪的训练模块,华为的昇腾架构,都已能覆盖大部分主流商用AI需求。别说完全替代H20,但至少能把原本100%依赖进口的系统切到70%国产化,这还不叫打破封锁?

第三招:利用WTO规则,向美施压。

商务部正在评估是否将美方“人为拖延审批”行为提起申诉,认为其违反透明审查机制原则。如果立案,美企必须出具所有审批过程记录。这一下子,特朗普那边的“小动作”就会曝光。

中方这套操作思路很清晰:你可以卡我,但我也能让你不好受,你想用制度博弈?我们就用规则控场。

中国现在不靠情绪,不靠报复,靠的是产业基本盘和法律工具,这是成熟博弈的方式。

特朗普团队若真想“访华换缓和”,恐怕得先把自家审批系统修好,别忘了,现在是美国企业等着中方批,不是反过来。

审批权在哪,产业链命脉就在哪。

以前美国通过技术垄断,把话语权抓在自己手上。现在中方通过审查机制和技术替代,把议价权逐步抢回来。这不是口头外交,而是实打实的控制力转移。

英伟达如今公开承认:“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仍然关键。”可美国政府却连审批官都凑不齐,这不荒唐吗

中美之间的芯片战,已经不是谁的技术高,而是谁的系统能撑得更久,谁的规则更能站住脚

你觉不觉得,美国的芯片战打法越来越像“闭门锁国”?他们封人家芯片,卡人家市场,断人家许可,却还想稳住自家产业。

可现实早变了,这个世界,芯片不是光靠专利活着的,更要靠信任。

而这个词,在中美之间,正在一点点消耗殆尽。

参考资料:

人民网资料库:《商务部回应美对华出口审批迟缓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6

标签:财经   中方   职员   高层   芯片   美国   英伟   商务部   技术   中国   北京   法案   中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