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Transparency
87年前,日军的轰炸让广州建筑成墟、硝烟弥漫;今日,一本跨越山海的德国相册、一组尘封的姐弟日记、一封泛黄的外籍教授家书,在繁荣和平的广州“相聚”……8月26日,由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主办,中大哲学系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协办的“废墟中的广州 抗战中的中大”专题展览在中大校史馆开幕。
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展览用400余张历史照片、20余件珍贵物件,将1938年广州沦陷的苦难,以及中大四易其址的坚守娓娓道来,让烽火岁月里的抗争与新生,在今时今日触手可及。
开幕仪式:致敬历史,汇聚和平愿力
开幕仪式上,中大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吴重庆教授致辞时表示,展览在筹备的一百多天中,持续收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赠,因抗战这一历史主题引发了广泛共鸣。“14年抗战是中华民族的史诗,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史诗,也是一部活着的、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世界人民大团结的史诗。”吴重庆强调,此次展览是一个起点,校史馆将以此为基础,继续深化馆藏建设,为未来抗战胜利90周年纪念特展做好准备。
策展团队代表、中大哲学系教授徐俊忠在致辞时指出,“废墟中的广州”这批照片是日本法西斯在广州犯下反人类罪行的铁证。选择展出这些历史影像,不是为了煽动仇恨,而是对蓄意洗白历史罪责、制造错误的“二战”历史认知的荒唐行为的必要反击。他特别谈到中大在抗战期间四次迁校、损失惨重的经历,指出正是这段艰苦卓绝的历史,锻造了中大人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学术担当。
展览还收到来自德国的特别致意。《废墟中的广州》相册捐赠人奥斯卡·莱贝克(OscarLebeck)通过视频表示,他在父亲遗物中发现这批照片时,深感其历史重量,最终决定将其捐赠给中大校史馆展览与研究,希望它们作为历史文化记忆的一部分能保持生命力。
仪式中,吴重庆向本次展览捐赠代表“珠海市中山大学校友会”成员、珠海香山文化研究会理事张益茂先生,珠海市金湾区政协委员、珠海市金湾区金山实验学校教研主任刘昌言颁发捐赠证书。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将成为校史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展览分为“山河破碎 中大劫难”“文艺抗战 笔剑同仇”“投笔从戎 武装抗战”三个单元,并特设专题展区“废墟中的广州”。二十余件日记、相册、信封、书籍、档案与战争实物,四百余张历史照片既是日军的侵略罪证,亦为中大人于国难中文艺救亡、武装抗敌之不屈精神的见证。
“本展览是纪念一座城市和一所大学的劫难与新生,在磨难中,我们迎来了新的生命。”吴重庆强调。这些曾散落于异国地下室、旧书肆的文物,如今不再是孤立的历史碎片。它们诉说着战争的残酷,见证着城市的重生,更传递着一个信念: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守护未来的和平光芒。
展品特写:从影像到文字,定格磨难与新生
《Canton in Trümmern》(《废墟中的广州》)是一本记录了87年前广州被日军轰炸的相册,也是本次展览的核心展品之一。这本含有365张黑白照片的相册,藏着一段跨国归乡的故事。2023年,德国青年奥斯卡·莱贝克在整理父亲——著名摄影师罗伯特·莱贝克(Robert Lebeck,1929-2014)遗物时,在地下室发现了这本尘封的相册,其中的照片内容触目惊心——骑楼成废墟、天边硝烟弥漫、儿童倒在血泊中……
他决定将这本相册带回广州,让更多人看到这段历史真相。今年7月,他跨越重洋,亲自将这本相册从德国带到广州,郑重捐赠给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
“今天的广州是一座繁华且平和的城市,但在87年前,这里是人间地狱。”吴重庆说,《废墟中的广州》令他感慨、感动,拍摄者第一时间到现场进行拍摄,“站在人道主义的一边,用镜头记录灾难。”
展览上还有一组与《废墟中的广州》相呼应的抗战老照片。8月7日,侨居美国旧金山的关匡民先生看到了奥斯卡捐赠相册的报道,决定将其珍藏多年的72张抗战照片捐赠给中大博物馆校史馆。
1938年年初,日军攻占珠江口三灶岛并修建机场,以此为基地频繁空袭广州及周边地区。同年5月12日,中国空军出动数十架飞机突袭三灶岛机场,摧毁日军多架战机与军事设施。同年7月,旧金山华侨组建慰劳三灶岛抗敌守土军民代表团,不远万里抵达广东,并用相机记录了一些历史场景。
“这组照片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中国空军袭击日本的机场后,当地居民在中山石岐一带抬飞机游行的场景;另一部分是后来日军报复性轰炸广州的惨状,所以这两批照片其实有很大关联。”吴重庆介绍,两组珍贵的历史照片,共同展现了1938年广州沦陷后的“至暗时刻”。一帧帧跨越山海的影像,既是日军罪行的铁证,更拼凑出广州虽陷、抗争未绝的烽火记忆。
若说照片是历史无声的见证,那么中大员生林蕙仙、林本棫、林本朴三姐弟的日记,则为展览注入了有温度的历史细节。这组7月刚从新加坡旧书店辗转归藏到中大的日记,记录了三姐弟1938年-1943年间辗转虎门、香港、云南澄江、粤北坪石的求学与避难经历。
日记中,林蕙仙记录下广州沦陷前“愕然良久,知我粤亦将不免浩劫矣”的紧张;撤退香港时,她写下在逃生的汽车上“无立足之地”“几为窒息”,待到蛇口,“码头为塞”的仓皇;赴云南澄江求学途中,火车驶过中越界桥,看到中国国旗时,满车师生“高唱国歌、校歌”“血液沸腾”的振奋……让读者仿佛亲历那段艰苦岁月。
1939年的元旦,15岁的林本棫在日记自序中立志:“立身处世,德言并修”,在“国家板荡”之时,也将古今中外的圣贤学说及每日感想“随时记录,时加修省”。14岁的林本朴则用毛笔郑重写下“步武前尘,以承家学”的誓言,逐日记录学业与战事消息。令人痛心的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林蕙仙、林本棫、林本朴三姐弟在乘祯祥轮复员广州途中,因船只超载沉没不幸遇难,日记成为他们留给世界的最后印记。
林氏三姐弟的日记是普通人的战时生活写真——有疟疾缠身的痛苦,有躲避空袭的紧张,更有求学不辍的坚持。这些日记是中大抗战播迁史的实录,更是“中国抗战纪与地理志的注释、修正与补苴”。
展厅墙上,一个泛黄的信封静静陈列。信封上“Mrs.H.C. Brownell,Lingnan University,Canton,China”的落款,揭开了广州版“拉贝故事”——这是美籍教授包令留夫妇在岭南大学(今中大广州校区南校园)救济难民时寄出的家书。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岭南大学成为中立国难民救援中心,美籍教师香雅各博士率十多位外籍人员效仿南京“拉贝模式”庇护难民。包令留教授放下教鞭,负责喂养农学院的奶牛、猪、水牛和羊,保障数千名难民的粮食供应;他的夫人则与其他外籍家属一道,组织儿童餐饮、妇女织布厂,让难民在绝望中找到生计。
7月30日,中大校友张益茂先生将其收藏的有关包令留家族的邮票、信封及剪片捐赠给中大博物馆校史馆。作为抗战时的微观历史切片,这些物件展现了包令留夫妇救援难民与牵挂海外家人的复杂心境。这些方寸之物,不仅是战时通信的见证,更成为人道主义精神的具象载体。在最黑暗的岁月里,善意与牵挂,始终能跨越国界与战火。
文|记者 陈亮 实习生 欧阳淑桢
图、视频拍摄|记者 邓鼎园
视频剪辑丨记者 梁岚
更新时间:2025-08-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