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将军孙女吴红,前往吴石故居探望,坦言“我为爷爷感到自豪”

文/大壮实验室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福州螺洲镇吴厝村的巷弄里,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清末建造的吴石故居静静伫立在江墘埕 1 号,木构屋檐下的雕花虽经百年风雨,仍依稀可见当年的模样。

近日,吴石将军的亲孙女吴红再次踏上这片土地,这是她近三年来第三次回到爷爷出生、成长的地方。

“我为爷爷感到自豪,他无愧于中华民族,无愧于家乡父老,无愧于列祖列宗!” 这句发自肺腑的话语,在红墙瓦间回荡,也道出了一位孙女对从未谋面的英雄爷爷最深切的敬意。

1958 年出生的吴红,注定与爷爷吴石隔着一道无法跨越的时空鸿沟,1949 年 8 月,吴石将军登上飞往台湾的专机,从此与留在大陆的长子吴韶成(吴红的父亲)、长女吴兰成天各一方。

1950 年 6 月 10 日,吴石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而此时的吴红尚未降临人世,在吴红的记忆里,爷爷的形象最初只停留在家中泛黄的老照片里 。

那张圆脸,上部稍窄、下部略宽的轮廓,竟与自己如出一辙,家人常说,从她的脸上能看到吴石将军的影子。

“小时候家里很少提爷爷的事,一提起来,长辈们就忍不住落泪。” 吴红的童年,关于爷爷的故事总是零碎而模糊的。

这些片段大多来自父亲吴韶成、姑姑吴兰成和吴学成的讲述,在家人的口中,爷爷是个 “特别疼孩子的父亲”。

尤其是对从小体弱的父亲吴韶成,抗战时期的逃难路上,吴韶成的哥哥夭折,他自己也染上伤寒、白喉,靠着顽强的生命力才挺过来,成了家里的 “宝贝疙瘩”。

吴石在狱中写下的遗书里,曾痛心记录 “四男、五男均于抗战期间因乏良医良药,一因脑膜炎死于桂林,一因肺炎死于贵阳”。

寥寥数语,道尽了那个缺医少药的战争年代,一个父亲面对子女夭折的锥心之痛。

真正让吴红系统了解爷爷的,是 2012 年出版的《冷月无声:吴石传》,这本由福州党史学者郑立撰写的传记,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通往爷爷精神世界的大门。

“原来爷爷不只是家里那个温柔的父亲,更是潜伏在国民党心脏的红色英雄。” 当书中那些惊心动魄的潜伏细节、慷慨赴死的决绝瞬间展现在眼前时,吴红才真正明白,爷爷的一生,是为信仰燃烧的一生。

这种 “迟来的了解”,让吴红对爷爷的情感愈发深沉,她开始主动收集爷爷的史料,参加全国各地的纪念活动。

甚至每年清明都会专程前往北京香山福田公墓,在爷爷与奶奶王碧奎的合葬墓前献上一束花,“爷爷的故事,不该被尘封在历史里。” 吴红说,这是她作为后人的责任。

在国民党高层,吴石曾是响当当的 “十二能人”—— 能文能武、能诗能画,精通英日双语,骑马、射击、驾驶、游泳样样精通。

这位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的军事天才,是蒋介石每周必召见的 “智库”,手握国民党军事情报的核心权力,但谁也不曾想到,这位温文尔雅的将军,早已在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吴石的转变,源于对国民党腐败的彻底失望,1944 年湘桂大溃败,他亲眼目睹百姓在桂黔公路上流离失所,敌机轰炸、日寇追击,无数难民倒在逃亡路上。

而国民党官员却只顾中饱私囊,军队派系倾轧不断,他愤然直言:“国民党不亡是无天理!”

1947 年 4 月,吴石通过好友何遂与中共中央上海局建立联系,从此踏上了 “刀尖起舞” 的潜伏之路。

淮海战役前夕,他助挚友吴仲禧获取徐州 “剿总” 兵力部署情报;渡江战役前,他冒着生命危险将国防部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交到地下党手中。

这些情报如同精准的 “导航”,加速了解放全中国的进程,1949 年 8 月,蒋介石急电吴石赴台担任 “国防部参谋次长”。

友人纷纷劝阻,他却淡然回应:“我的决心已经下得太晚了,为人民做的事太少!现在既然还有机会,个人风险算不了什么。”

这一去,便是生死抉择,赴台前,吴石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长子吴韶成、长女吴兰成留在大陆,带着妻子王碧奎和年幼的吴学成、吴健成前往台湾。

他专程回南京看望正在南京大学求学的吴韶成,留下 20 美元应急,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诀。

在台湾的日子里,吴石利用职务之便,源源不断地将《台湾战略防御图》、舟山群岛与金门海防兵力部署图、台湾海峡海流资料等核心情报传回大陆。

毛主席看到这些情报后,欣然挥毫赋诗:“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这短短二十字,是对吴石潜伏生涯最生动的写照。

然而,叛徒的出卖让一切戛然而止,1950 年 1 月,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被捕叛变,其记事本上的 “吴次长” 三字,将吴石推入险境。

3 月 1 日,吴石在家中被捕,面对酷刑折磨,他一只眼睛失明、血压飙升至 200 多,却始终坚贞不屈。

6 月 10 日,吴石与朱枫、陈宝仓、聂曦在台北马场町刑场慷慨就义,临刑前,他写下绝命诗:“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时年 56 岁的他,用生命践行了对信仰的承诺。

吴石的牺牲,让这个家庭陷入了长达 31 年的骨肉分离,在台湾,妻子王碧奎被国民党囚禁,受尽酷刑后获释,带着年仅十几岁的吴学成、吴健成艰难度日。

为了养家,16 岁的吴学成辍学进入纺织厂,白天踩缝纫机,晚上帮人看孩子、洗衣服,不到 20 岁便匆匆嫁人,只为减轻家庭负担,幼子吴健成在贫困中长大,却始终没有放弃读书的念头。

在大陆,吴韶成和吴兰成则在漫长的等待中度过,吴韶成从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冶金系统工作。

196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 年父亲的革命烈士身份得到确认后,他将 650 元抚恤金全额上交作为党费。

吴石的革命烈士证书

长女吴兰成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因家庭出身被分配到内蒙古工作 20 多年,直到后来才调回北京,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81 年,在多方努力下,吴韶成和吴兰成终于拿到美国签证,在洛杉矶机场与母亲王碧奎、妹妹吴学成、弟弟吴健成重逢,当分离 32 年的家人相拥而泣时。

王碧奎取出吴石的狱中遗书,一字一句地叮嘱子女:“要守着你父亲的家风,清廉勤俭。” 她始终记得丈夫的遗愿 —— 盼家人团聚,盼台湾回归祖国。

1993 年,94 岁的王碧奎在洛杉矶逝世,临终前最大的心愿,是与丈夫合葬,1994 年春天,吴石与王碧奎的骨灰被安葬在北京香山福田公墓。

墓碑背面的碑文由吴韶成撰写、原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修改审定,这对分离近半个世纪的夫妻,终于在地下 “重逢”。

吴石的子女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父亲的爱国精神,吴健成赴美求学后成为 NASA 工程师,投身阿波罗计划。

2021 年逝世时,讣告中只写 “NASA 退休工程师”,隐去了 “吴石将军之子” 的身份,只为保护台湾的亲戚。

吴韶成退休前将上千册专业书籍捐给郑州大学,还设立 “吴石奖学金” 资助贫困学生;而吴红,则选择了一条救死扶伤的道路,将爷爷的精神融入平凡的工作中。

1981 年,23 岁的吴红从卫校毕业,进入河南省人民医院工作,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扎着马尾辫、做事认真的年轻护士,竟是吴石将军的亲孙女。

在医院的 15 年里,她从一名普通护士成长为主管护士,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同事们都称她是 “老黄牛”—— 不急不躁,默默做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1996 年,吴红因工作出色被任命为眼科医院护士长,这一干又是 15 年,她每天最早到岗,最晚离开,耐心照顾每一位患者,仔细核对每一份医嘱。

直到有一次,一位老同事偶然得知她的身世,消息在医院里传开,大家都倍感惊讶:“原来护士长是英雄的孙女,她从来没跟我们提过。”

面对同事们的好奇,吴红只是淡然一笑:“爷爷的精神是用来传承的,不是用来炫耀的。” 这句话,成了她人生的座右铭。

2013 年,55 岁的吴红从医学装备部退休,30 年的医护生涯里,她没出过一次医疗差错,没跟患者红过一次脸,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 “默默发光”。

就像爷爷在隐蔽战线默默奉献一样,她在平凡的岗位上,为救死扶伤倾注了全部心血。

退休后的吴红,依然没有停下脚步,她积极参与纪念吴石将军的活动,向年轻人讲述爷爷的故事。

每年清明,她都会带着子女去北京扫墓,教育他们 “踏实做人,认真做事”,在她的影响下,子女们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勉工作,将 “清廉勤俭” 的家风延续下去。

《沉默的荣耀》剧照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当电视剧《沉默的荣耀》中于和伟饰演的吴石说出这句台词时,无数观众为之动容,“吴石” 这个名字彻底从尘封的档案中走出,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

于和伟拜祭吴石将军

剧集播出后,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无名英雄纪念广场、福州的吴石故居都迎来了参观热潮,甚至有观众专程从外地赶来,只为向英雄献上一束花。

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吴石将军的故事,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褪色,而他的精神,正通过吴红这样的后人,在新时代里继续传递,生生不息。

参考资料:

河北共产党员——《沉默的荣耀》,历史尘烟中的吴石,震惊台海的潜伏将军,周总理临终念念不忘的两个人之一2025-10-15

央视新闻——泪目!“吴石”向吴石献花2025-10-18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6

标签:历史   孙女   故居   坦言   自豪   将军   爷爷   吴红   国民党   父亲   台湾   北京   荣耀   子女   长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