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抛美债,我抛中债。听着挺吓人,好像一场金融战已经开打。但坐下来仔细扒一扒数据,你会发现,这水底下,门道多着呢。
咱们先聊聊中国债市这边。从今年5月份开始,外资确实在减持我们的债券。5月到7月,里外里卖了差不多3700亿人民币,8月份听说又减了1000亿左右。这数字一出来,恐慌情绪就上来了。很多人觉得,这是外资不看好我们了,要“润”了。
但咱得先问一句,外资为啥前几年拼命买中国债?图啥?
说白了,就是为了套利。前几年,中美利差大得很,简单说就是咱们的国债利息比美国的高。国际热钱通过一套复杂但成熟的外汇对冲操作,买咱们的债券,几乎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这就好比你发现一个地方的存款利息特别高,还没啥风险,你肯定也愿意把钱存过去。
可今年这情况变了。美国那边为了压通胀,玩命加息,现在轮到他们开始降息周期,但利率还是在高位。咱们这边为了稳经济,货币政策相对宽松。一来二去,那个稳赚不赔的利差空间,没了。到了7月份,经过外汇对冲后的收益,甚至变成了负数。
这时候你如果是基金经理,手里握着几百上千亿的资金,你会怎么办?当然是卖掉已经赚了不少的中国债券,锁定利润啊!涨到了高点不卖,难道等着它跌回去吗? 这在全球任何一个市场都是基本操作,不是什么专门针对中国的阴谋。这更像是一次战术调整,而不是战略撤退。
而且,咱们得看清一个事实:外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盘子里,占比其实很小,也就2.3%左右。这几千亿的流出,放在整个25万亿人民币规模的池子里,确实会掀起一些波澜,但远没到能把船掀翻的程度。
再把镜头摇到美国那边。日本、英国带头,拼命地买美债。日本的持仓量稳稳地超过1.1万亿美元。为啥呀?
一个核心原因,是避险。你想想这几年,特朗普政府掀起的贸易摩擦,全球供应链被搅得一团糟。现在地缘政治风险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时候,大资金最怕的就是不确定性。它们需要一个“避风港”。
尽管美国自己也是一屁股债,国债总额已经飙到了36万多亿美元,差不多每100天就增加1万亿,但这并不妨碍美元作为全球头号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国国债市场的体量够大,流动性极好,意思就是你想买随时能买,想卖随时能卖,而且规则透明。对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的资本来说,安全进出,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你看,这并不是说全球资本都觉得美国经济未来一片光明,而是在一堆看起来都有风险的选项里,选了一个最熟悉、最容易脱身的。
有意思的是,就在全球资本涌向美债的时候,我们自己却在不断减持美债。今年7-8月份的数据还没完全出来,但看5月份,咱们的美债持仓已经降到了7563亿美元,是2009年以来的新低。从2022年开始算,我们已经累计减持了数千亿美元的美债。
这一手操作,背后的逻辑也很清晰。
第一,稳汇率。美元强势,人民币就有压力。在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市场上卖出我们持有的美债,换回美元,来支撑人民币的汇率。这是我们工具箱里的一个重要工具。
第二,储备多元化。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道理谁都懂。过去我们外汇储备里美元资产占比太高,现在全球都在搞“去美元化”,我们当然也要调整。大家可以去看看,这几年我们央行是不是一直在增持黄金? 这就是最直接的证明。我们在优化我们的资产负债表,让它更安全、更稳健。
所以你看,这盘棋就很有意思了。外资因为短期套利空间消失而减持中债,我们因为长期战略考量而减持美债。这看似矛盾,实则都是基于各自利益的理性选择。
时间拉回到2023年,当时的情况和现在有点像,但又不完全一样。那会儿美联储玩命加息,美债收益率一度冲到5.5%,而我们的国债利率在往下走。确实有一部分资金流出。但当时发生了什么?美国硅谷银行一夜之间倒闭,债务上限危机闹得人心惶惶,财长耶伦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那一次就给全球投资者上了一课:没有绝对安全的资产。高收益的背后,往往是高风险。
到了2024年,风向就开始变了。外资又开始净流入中国债市,全年净流入了416亿美元。而到了今年2025年,虽然年中出现了几个月的净流出,但8月份的数据显示,外资单月又净买了390亿人民币的中国债券。这说明什么?说明资本是流动的,是聪明的,它会根据情况不断调整。
前段时间股市行情好的时候,一些外资也会“债转股”,卖掉债券去买股票,这都是正常的资产配置轮动。我们不能因为一个月的数据就断定一个长期的趋势。
更重要的是,中国债券市场的吸引力并没有消失。瑞银集团(UBS)最近的报告就说,在全球去美元化的背景下,很多长线投资者,比如各国的养老金、主权财富基金,正在把目光转向中国这个规模高达25万亿的债市。为什么?因为人民币资产和美元、欧元资产的关联度很低,甚至有时候是负相关的。
这话翻译一下就是,当美债、欧债因为某些原因下跌的时候,中国债券可能还在涨。这种对冲风险的价值,对于那些管理着巨额资产的机构来说,是无价之宝。
说到底,这场关于债券的全球资本大挪移,不是一场简单的谁胜谁负的拳击赛,它更像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资产“再平衡”。短期来看,利率差和避险情绪是主导因素,资金会像潮水一样来来回回。但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市场的稳定性和增长潜力,才是决定资本最终流向的定盘星。
咱们中国经济的韧性摆在这里,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也还很充足。人民币的跨境使用量,已经从2010年的每月2000亿,增长到了现在的1.4万亿。这就是我们最硬的底气。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