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才知道:初中三年“玩不玩手机”?结果真的不一样!

学习的旅程中。

很多人,都容易陷入“玩物丧志”的陷阱里。

尤其在当下的时代里。

手机似乎变成了不可或缺的工具,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常大。

见过太多的孩子,拿到手机之后。

他们忘乎所以,沉浸在刷手机的快乐中,不觉之中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特别是一些初中生,他们缺乏自制力。

如果家长,不限制手机使用的话,这些学生很容易自我消耗,甚至错失中考的机会。

劝告各位初中生,别等中考后才知道:

初中三年“玩不玩手机”,结果真的不一样。

一、拿起手机,放下成绩

看过一位家长的分享:

“升入初中生后,给孩子配了手机。可有了手机之后,孩子的成绩直线下滑。”

想必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扰。

为了方便联系孩子,或者是学习的需要,不得不给孩子放开手机的使用权。

可结果如何呢?

本意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学习,结果孩子的成绩不升反降。

那么,手机是如何拉低分数的呢?

心理学上有个“注意力残留”效应,给出了答案:

当玩手机的时候,孩子处于高刺激的状态;但学习,则需要切换到低刺激。长时间玩手机,会让孩子被高强度刺激“喂饱”,再让他学习,就会变得很困难了。

再看看“管住手机”的孩子。

一位学生考上重点高中后,家长这样分享说:

“手机太容易让人分心了,把智能机换成了老年机,孩子的成绩才稳定下来。”

很显然,手机不是不能碰。

但初中三年里,孩子的自制力有限, 若是习惯了玩手机,成绩就“玩没了”。

二、别让学习力,被手机偷走了

不可否认:

很多初中生,其实很聪明。

但是,如果他们不将这份聪明劲儿用在学习上,也是无法赢得中考的。

孩子不爱学习?

在其背后,可能藏着手机的“黑手。”

举个身边的例子:

邻居家的孩子,初一时成绩还不错。

自从初二迷上手游,整个人都变了。写10分钟作业就说“累”,非要摸手机“放松”一下。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

长期沉迷手机,大脑就会变“懒”。

就像一直用电梯,楼梯就懒得爬了;一直玩手机的话,思考、探索的能力就会退化。

手机“玩”久了,不是孩子变笨了。

而是因为,孩子的大脑被手机“惯坏了”,学习力悄然消失了。

初中三年,正是培养学习力的黄金期。

如果你对孩子负责的话,就别让手机偷走孩子的这份“成长礼”了。

三、初中阶段,如何“管好手机”?

“现在戒手机还来得及吗?”

升入初三之后,一位名叫小悦的孩子,曾这样问道。

许多初中生何尝不是这样呢?

一开始被手机左右,后来意识到学习的意义,方才下定决心放下手机。

那么,大家要怎么做,才能减少手机的影响呢?

1、学习之时,人机分离

老话常说:

“眼不见,心不烦。”

作为初中生,别高估了自己的自制力。

事实上,即便是家长,若是习惯了玩手机,也是控制不住的。

所以,在学习的时候。

大家一定要将手机锁进抽屉里,或者直接交给家长。

看不到手机,心更容易放下。

2、想玩手机?合理有度

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否可以玩手机?

当然,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是设定好“手机时间”,每天不超过30分钟。

作为家长,可以与孩子约法三章。

把孩子玩手机,当成是一种“奖励”,而不是孩子的“权利”。

比如完成作业了,可以玩半小时,等等。

3、找到目标,替代手机

如何摆脱手机的困扰?

更多的时候,用“现实目标”替代“手机快乐”,显得更加重要。

作为家长你意识到了吗?

很多初中生放不下手机,是因为太无聊了,或者没有找到目标。

针对这种情况,找到现实替代,有助于孩子放下手机,将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之中。

写在最后

见过太多的孩子。

在初一的时候,他们拿手机当“玩具”,初二就被手机“左右”了。

想摆脱手机,将会力不从心。

当然,手机本身没对错,错的是“怎么用”。

就像火可以做饭,也可以毁掉房子!关键在于,大家如何去掌控。

手机可以玩,但别“玩”掉你的未来。

愿每一位学子,都能明白:

真正的“快乐”,是通过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刷手机时的短暂刺激。

作为家长,转给孩子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8

标签:育儿   中考   初中   手机   孩子   初中生   家长   成绩   自制力   作业   目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