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算法喂养的共情,是你的眼泪代码编的?还是源自灵魂的颤抖


文|灵禅风


当电影《她》中孤寂的西奥多被人工智能萨曼莎一句“我懂”触得泪流满面时,那滚落的泪水,是源于内心深处被理解的暖流,还是仅仅为算法精密计算后诱发的“情感特效”?

在今日由算法编织的广袤世界里,我们的眼泪与共情,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质询:那湿润眼眶的液体,究竟是源自灵魂的颤动,抑或只是一串代码在精密算计之后导演的幻象?


算法喂养的共情,本质是情感被数据化后的精确供给。

社交媒体平台如同拥有情感钥匙的精密仪器,在捕捉我们每一次点赞、每一次停留之后,再以同样节奏的情感刺激作回馈:精准推送一则孤寡老人故事,一段流浪动物视频,或是一段精心剪辑的悲伤旋律……当屏幕中如潮水般涌来的悲情瞬间击穿我们的心理防线,我们常误以为那是灵魂深处的共鸣。

然而,这情感激荡的源泉,却是一套冰冷算法,如一位操纵灵魂的提线大师,其核心指令是“用户黏着度”和“点击转化率”。

正如一位数据工程师坦言:“我们并不创造内容,我们创造的是触发反应的机制。”眼泪,正成为这种机制下最易被捕获的情感指标。


当眼泪被算法不断“制造”并量化,其作为人类情感象征物的神圣性便在无形中被消解殆尽。

若我们开始习惯于在算法预设的悲情频道中定期“感动”,真实世界复杂而粗粝的情感体验便可能被反衬得索然无味,甚至显得“不够纯粹”——这恰是情感异化悄然开始的征兆。

长此以往,人类对于苦难的体察与共情能力,是否会如久不锻炼的肌肉般萎缩退化?

剑桥大学曾进行一项令人深思的实验:研究者向被试者展示由AI生成的“逝去亲人遗书”。

即使明知文本由代码所生成,竟有87%的人报告说引发了真实的悲伤甚至泪水。

这数字如警钟长鸣:算法不仅模仿情感,它正开始替代性地“生产”情感,并试图重新定义我们流泪的缘由。


面对这般困境,我们亟需重建对眼泪的敬畏与审慎。

面对算法推送的情感洪流,不妨先作一刻停顿:这泪水为何而流?

是源于内心无法抑制的震颤,还是源于算法脚本中预设的“催泪高潮”?

我们需要清醒意识到:算法所喂养的“共情”,纵然能制造湿润的眼眶,却难以真正复制人与人之间血肉相连的悲喜相通与责任牵系——那才是人类共情不可替代的珍贵内核。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5

标签:科技   算法   灵魂   眼泪   代码   情感   精密   泪水   人类   剑桥大学   眼眶   湿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