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三点,60岁的周阿姨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最近晚上十点就困得睁不开眼,结果和老姐妹闲聊时她却调侃我,‘你可悠着点,听说睡得越早死得越早!’”本来只是朋友间的小打趣,却让周阿姨心里不免起了波澜。
睡觉时间,真的会影响寿命吗?“早睡早起身体好”这句国民级金句,难道哪里出了错?类似的“反常识”言论,近年来在网络上流传频繁,每每引发争议。而真正让人困惑的是:不少研究显示熬夜伤身,而又有声音说睡太早影响健康。

究竟什么时候入睡才对身体最好?牛津大学的一项权威研究,似乎给出了突破性的解答。今天,我们就带你站在科学的角度,揭秘“睡得越早,死得越早”背后到底有没有依据?
对“早睡早起”,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但近年来英、美等多项流行病学调查对这一“常识”提出了反思。2021年牛津大学一项7万人、为期6年的大规模队列研究,详细追踪了不同入睡时间对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率的影响。

研究显示:每天晚上8点前入睡的人群,全因死亡率反而高于10-11点就寝的对照组(死亡风险提升了12.4%);最佳入睡时段为22:00-23:00,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最低(降低了25.1%);长期“极早”或“极晚”睡眠,都与心脑血管疾病、糖代谢异常等负相关。
原因何在?专家解释,人的体内生物钟(昼夜节律)与自然环境的光照、激素分泌息息相关。如果入睡过早,容易导致褪黑激素分泌错位、晨间觉醒质量下降,从而形成一种“生物钟失调”,甚至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和血压、血糖调节。
你以为早早上床就是“养生”?其实,牛津研究和国家心血管中心的数据都给出了更精确的答案。坚持每晚8点以前上床睡觉,长期看,身体可能会出现以下3种重要变化:

昼夜节律紊乱。长期过早入睡,易打乱人体“褪黑激素-皮质醇”轴规律,让早晨醒来时头昏、注意力减退。北京协和医院2022年门诊数据显示,约有8.7%的中老年失眠患者归因于睡眠时间安排失当。
心血管负担加重。大规模前瞻性研究表明,“早睡族”在冠心病发病率上较“正常作息组”高出13.2%,尤其伴有“清晨高血压”的人群风险更为突出。其机制部分源自自律神经系统调节障碍,即过早的深度睡眠阶段,错过了正常的血压降速窗口期。
情绪抑郁、生活幸福感下降。2023年哈佛医学院对中国社区人群的调查发现,“极早睡”人群,晨间焦虑与孤独感发生率提升了15.6%。专家分析,过早与家人、朋友错过交流时间,也是老年人心理健康隐患。

其实,最关键的并非“谁先睡”,而是让睡眠与个人 自然节律和谐一致。专家推荐的健康睡眠三步法,值得试试:
保持相对固定的就寝时间。每天睡前、起床时间应保持在30分钟波动范围之内。牛津研究发现,规律作息将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降低了20%以上。
合理安排晚间活动。晚饭后适度散步、有氧运动(如慢走30分钟)、阅读轻松读物有助于身心放松,防止“临睡焦虑”。避免浓茶、咖啡、酒精刺激,否则容易干扰后半夜深睡。

打造优质睡眠环境。卧室温度保持22-25℃,拉好窗帘,减少光污染,手机等电子设备提前半小时远离床铺。褪黑激素分泌高峰通常在夜间23点左右,合理拉长入睡过程,有助激素水平循序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早睡”还是“晚睡”,身体感觉清醒、白天精力充沛才是真正的健康指标。如果你因特殊职业、生活压力出现阶段性作息异常,也不必太过焦虑。偶尔波动,对长期健康影响有限,关键在于整体规律和睡眠质量。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牛津大学生物钟与睡眠健康研究(Nature, 2021)》
《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失眠状况年度报告(2022)》
《心血管疾病与睡眠规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Lancet, 2020)》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