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它的成功,秘密在于东极岛吗?

《南京照相馆》和《东极岛》,都让某些人对其中的罪恶的极致刻画不满意,说是鼓吹仇恨,渲染罪恶,激发复仇,却没有从普遍的反战的角度,人道主义的角度,让人觉得战争可怕,人性可贵,仁爱和和平可贵?

事实真的如此吗?

南京照相馆揭露的传奇,并不仅仅是民族主义的抗争,对外国侵略者的抵抗,而是面对这种恐怖的勇气,对亲人和故园的守护。

他们是愤于亲人的死去,敢于去为了身边的人去牺牲。那些冒死保存的照片,映照的是他们对家园的爱和恨,曾经的故园毁灭,亲朋被戮,都记录在照片里,如果这些照片不能得到保存,而被换成那些侵略者的美化的宣传照,那他们的过去就要完全被摧毁。

照片体现的并不是国族的反抗意义,而是他们的乡土意识。他们对外来者的愤怒,并不需要上升到国族战争至上,而是一群本地人对外来侵略者的打击。

这就像美国新的西部叙事,他们还原印第安人对西方人的对抗,还原黑人奴隶对白人的反抗,是要认可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牵念和深情,是要展现黑奴被迫妻离子散的悲剧,而不是要鼓吹印第安人对白人、黑奴对白人的仇恨。

本土主义,而不是种族主义!

他们并不是让这群人空洞地去喊口号,去进行民族主义的对抗,而是让他们真的在为自己的故土,为自己的亲朋好友在呐喊。影片里的败退国军虽然是为了大义,但更是为了他的弟弟。照相馆的邮差、老板,更是出于亲人和乡土被毁的愤怒。日军毁灭了他们的家园,杀了他们的亲人,朋友,一张张照片历历在目的血腥,让他们感受到的是家恨多于国仇。

这也是同档期的《东极岛》的主题。

为什么不能纯粹拍一个普遍的人道主义的故事,而要改造成一个为了亲人和家人复仇的故事?很多人都批评导演管虎缺乏对普通民众的大爱的尊重。但是,从另一面讲,人道主义的故事,冒死救人的英雄壮举,固然能够彰显人性的光辉一面,但是这样的故事太多了,从艺术创新的角度,主旋律新拍法的角度,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对邻人的爱,对亲人的守护,对家园的守护。

遥远的陌生人的守护,必须还原到身边人的爱来。不是每一部电影都应该像《金陵十三钗》《南京南京》那样彰显人性才叫反战,对邻人的爱的坚守,同样如此。

电影里,教书先生天天吟唱的满江红,并不能唤起民众多大的愤怒,反倒是日军对东极岛民的杀戮,甚至都不让他们安心下葬,违背他们的传统,才是激发他们反抗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种超越民族主义的对战争的展现,落位到普通的乡土情怀,才是最让人觉得珍贵的地方,也是这两部主旋律电影的创新之处,和时代共鸣之处。战争可以成为民族主义的叙事,也可以成为社群主义、本土主义的叙事。相比较之下,《八百》和《金刚川》都偏于民族主义的叙事,而并没有守护乡土、守护亲人的意思。没必要再重复拍一个同样的故事。

普通人也有大义,地狱中也有人性。在邪恶侵袭家园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为身边的人舍命,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欠缺的乡土意识。

互联网时代,大家都是游走在城市的孤魂,邻居不认识,社区不联动,整个社会都如散沙,找不到归属。共同体演变为社会,传统的依靠亲情、关系和故事维系的血缘群体,演变为依靠市场、理性和法律维系的商品社会,除了广州等城市还有宗族意识,大部分的城市都成了陌生人社会。所以,守护乡土,唤醒邻人意识,是当代艺术家的一个新的方向。

南京大屠杀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很容易激发民族感情的事情。以往的战争电影,也往往没有对地方生活的展现,聚焦于民族抗争。这部战争电影创新之处在于对作恶者历史叙事的反抗,还原为对家园日常生活的守护。日本侵略者妄图篡改历史,将血淋淋的罪恶改造为与民同乐,将侵略改成拯救,这种大东亚叙事,这种国际宣传,恰恰掩盖了地方历史的具体性和真实性。那些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的话语权,没有存在之地。而但是有了地方历史,才有国家历史,这部电影更接近的是《1942》《大捷》《鬼子来了》《赛德克·巴莱》,还原一个个具体的人的苦难。

不然,苦难历史不过是空洞的宏大叙事,和普通观众也就没有半毛钱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8

标签:数码   照相馆   南京   秘密   于东   乡土   民族主义   印第安   侵略者   战争   邻人   故事   历史   亲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