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古城——陕西武功县治的历史变迁

今天的武功县在渭河以北,南与周至县相对,但是这个渭北的武功县治不足百年,而在历史上,武功县的变迁也不止一次。笔者根据史书记载,试析之。

汉代的武功县

最初的武功县在渭水以南,源于秦统一中国前所设的四十一县,据《元和郡县志》:“孝公作四十一县,斄、美阳、武功,各其一也。”

《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有武功县:“太壹山,古文以为终南。垂山,古文以为敦物,皆在县东。斜水出衙领山北,至郿入渭。褒水亦出衙领,至南郑入沔。有垂山、斜水、褒水祠三所。莽曰新光。”太一山即今太白山,古代县界多因山川河流,如果武功县在渭北,则不当有太白山。

《水经·渭水注》:“【经】又东过武功县北。【注】渭水又迳武功县故城北,王莽之新光也。《地理志》曰:县有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杜预以为中南也。亦曰太白山,在武功县南,去长安二百里,不知其高几何。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下军行,不得鼓角,鼓角则疾风雨至。” 《水经注》中的经文成书于东汉末,郦注成书于北魏,上述记载说明东汉末年武功县尚在渭水以南,至北魏时期,该城已变为“武功县故城”,即县治已迁往他处。

《历史地图集》中西汉武功县的位置

同时,唐代的《括地志》也记载:“汉武功县在渭水南,今盩厔县西界也。”

那么这个汉代的武功县具体位置在何处呢?我们从《太平寰宇记》中可以找到端倪。

《寰宇记》眉县:“武功故城在今县东四十里,即凤泉故县北,渭水之南,《水经注》云渭水东径武功故县北,南对太白山,北隔渭水与武功故斄城对。”

即武功故城在隋唐凤泉县故城北部,而凤泉县故城,位于横渠乡古城村,城址平面呈刀把形,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50米。城墙地上部分无存、暴露西门门道石铺路面一段,长约5米,宽约2.5米。城西北侧护城河残长约120米,宽约2米,深约1米。

凤泉县故城

汉末三国时期,天下动荡,行政变化繁剧,武功县治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变迁,据《寰宇记》:“后汉省,复自渭水南移武功县于斄故城,因谓之武功城。”因此,在唐宋地理类书籍中,常常称斄故城为武功城,如:

《元和志》武功县:“故斄城,一名武功城,在县西南二十三里,古邰国也。”

其实,秦汉时期,斄与武功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后来将两县合并,治所迁移到斄故城。

北魏太和十一年,将位于斄故城的武功县又更名为美阳县,并在此设置武功郡。

《魏志》武功郡:“太和十一年分扶风置。领县二:美阳,二汉、晋属扶风,真君七年罢郡属焉,后属。有岐山、太白山、美原庙、骆谷、邵亭。莫西,太和十一年分好畤置。有梁山、武都城。”

时间来到北周建德三年,武功郡再次被省,并复立武功县于中亭川城,即今武功镇。

今天的武功镇,隋唐武功县城

《寰宇记》:“周武天和四年,美阳还旧理,建德三年省郡,别立武功县于中亭川,即今县理也。《晋地道记》云省斄以并郡,盖取斄之南境,渭之南以并郿,非省县也。唐武德三年于此置稷州,贞观元年废。”

此后武功县治一直稳定在武功镇,直至清末,1936年12月,南京政府利用比利时和法国退还的庚款将陇海铁路修建至宝鸡,并在武功境内设有两个车站,东为普集车站,西为武功车站(今杨陵镇车站)。陇海铁路的修建增加了铁路沿线的经济活跃度,其交通也更为便利。1957年12月。武功县人民委员会再次报请迁县址:“因地址位置极不适中,且交通不便;加之除县委、人委未动外,其余所有国营事、企业单位已先后迁至普集镇。这种情况县委、人委对各单位及全面工作领导上颇为不便,有碍工作,据此我县拟将县址迁至普集镇。”

1961年8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同意在不修建的原则下,将武功县址设在普集镇。这就是今天武功县城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5

标签:历史   武功   陕西   古城   县治   武功县   故城   太白山   扶风   太和   水经注   陇海铁路   寰宇   集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