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深夜,我们从芜湖驱车抵达杭州闺蜜家中。胡大哥一路开了两百多公里,整整四个多小时。车子在夜色中穿行,一轮明月始终相伴,皎洁的圆月紧紧跟随着我们的车轮。这时我们才恍然意识到,原来已是中秋佳节。
今天下午两点四十五分,我们就要从杭州飞往恩施了。临行前还有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可以和闺蜜夫妇共度中秋。想到下午五点就能回到恩施与家人团聚,这个中秋注定格外圆满。
早餐时,闺蜜提议去钱塘江大桥的博物馆看看。她说,杭州不只有西湖,钱塘江同样闻名遐迩,特别是那汹涌澎湃的潮汐。假期里的西湖人山人海,不如去钱塘江边走走,感受别样的杭城韵味。
说起钱塘江这个名字,还有个有趣的传说。唐末五代时,吴越王钱镠治理杭州,发现江边的海塘总是修好就塌,原来是有潮神在作怪。等到八月十八潮神生日那天,钱王在江边布置了上万名弓箭手。潮水来袭时,万箭齐发,终于镇住了潮神。从此,这段江堤就被称为"钱塘",江水也得名"钱塘江"。
我们兴致勃勃地前往钱塘江大桥。为了让我们可以好好欣赏这座标志性建筑,胡大哥特意在桥上往返开了三趟。这座由茅以升先生设计的大桥,虽然历经岁月沧桑,依然巍然屹立。可惜的是,博物馆今天并未对外开放,我们便转道去了附近的六和塔。
六和塔坐落在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与钱塘江大桥相映成趣。这座始建于北宋年间(公元970年)的古塔,原本是开化寺的佛塔。"六和"这个名称本身就源自佛教用语,取"天地四方"之意。虽然原塔早已损毁,但南宋时期,在宋高宗的支持下,开化寺的智昙大师耗时十年,于1163年重建了这座佛塔,用以镇守钱塘江。如今在塔后的公园里,还矗立着这位高僧的雕像。
作为杭州现存最高的古塔,六和塔高达六十米,因其雄伟的体态而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最胖的古塔",与西湖边纤秀的保俶塔形成鲜明对比。这座门票三十元的古塔,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八方游客。
现存的六和塔其实融合了多个朝代的建筑智慧:七层砖砌塔芯是南宋遗存,外部十三层木檐则是清代增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七明六暗"格局。这种设计让塔内光线错落有致,配合精美的园林景观,造就了独特的窗景之美。我们注意到不少穿着漂亮裙子的女孩在窗前拍照,那些木窗仿佛天然的取景框,将窗外的绿意精心裁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我们沿着台阶一层层向上攀登,在每一扇窗前驻足。微风拂过翘角上的铜铃,发出清脆的声响。从不同的窗口望出去,景致各不相同:有时是苍翠的群山,有时是奔流的钱塘江,有时是横跨两岸的百年老桥。站在七层塔顶远眺,钱塘江波澜壮阔,江面上的大桥如长虹卧波,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流转。
这座古塔还与《水浒传》有着不解之缘。书中鲁智深圆寂和武松出家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据说征讨方腊后,鲁智深和武松一同在六和寺落脚。一日,钱塘江大潮来袭,鲁智深误以为是战鼓声,正要出门迎敌,才知是潮信。这时他想起师父"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预言,自知大限已至,于是沐浴更衣,安然圆寂。此后,武松便在寺中出家,直至八十岁高龄离世。
"六和听涛"因此得名。登塔听涛比观潮更需要静心体会,那涛声仿佛能唤醒千年前的记忆,引人无限遐思。
在六和塔东北侧,我们还看到了一口仿明代样式铸造的大铜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钟声常用来庆贺喜事、祈求平安。如今,每到除夕之夜,来六和塔敲钟祈福已成为杭州人的新年习俗。虽然今天天气炎热,爬完塔后我们早已汗流浃背,但我和闺蜜还是特意去敲了三下钟。悠扬的钟声回荡在耳边,让人顿感心静,果然"心静自然凉"。
最后,我们看到了乾隆御碑。这是杭州保存最完整的乾隆御笔碑刻之一,高达4米多。碑文记载了六和塔的兴衰变迁,以及乾隆游览钱塘美景时的感慨。站在碑前,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
离开六和塔就要赶往机场了。回想这半天的经历,从钱塘江的传说到六和塔的千年沧桑,从《水浒传》的英雄故事到延续至今的敲钟传统,我们仿佛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这座古塔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
回到恩施,和家人们到餐馆吃完饭,望着街道上亮起的万家灯火,我想,这个中秋之所以如此圆满,不仅因为与亲友团聚,更因为在这一天,我们触摸到杭州这座跳动了千年的脉搏。那些古老的传说、斑驳的建筑、悠远的钟声,都将成为这个中秋节最珍贵的记忆。此刻我在恩施家乡温暖的港湾,与家人共赏同一轮明月,想着杭州的闺蜜一家人也团团圆圆,我们也是天涯共此时,千里共婵娟——这轮圆月照亮了钱塘江的波涛,也温柔地铺满我家乡的路,将所有的牵挂与祝福,都笼罩在它清辉之中。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