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中国海关数据显示,8月份向欧盟出口稀土2582吨,环比大涨超过两成。
可就在数据公布前一天,欧盟委员会祭出第19轮对俄制裁大棒,12家中国企业被拉进威胁名单,石化贸易等关键领域无一幸免。
这种翻脸比翻书还快的操作为哪般?中欧稀土“生意”有何影响?
作者-常
就在欧盟企业庆祝拿到这批"救命稀土"的时候,布鲁塞尔已经磨刀霍霍。
2582吨,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按照业内估算,这些稀土磁铁足够生产上百万台电动车的马达,或者装配数千台风力发电机。
对于正在推进绿色转型的欧盟来说,每一克稀土都像是产业链上的"维生素",缺了就要出大问题。
就在今年8月,欧洲多家工厂因为稀土供应紧张,出现了7次生产中断。
可前脚刚收货,后脚就翻脸,这操作也是没谁了。9月1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布视频声明,表面上是宣布对俄罗斯的新制裁。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把刀真正砍向的是中国。
12家中国企业被点名,涉及石油炼化、能源贸易、国际物流等关键领域。欧盟给出的理由还是那套老说辞:切断资金来源,防止俄罗斯通过第三方获得石油收入。
说白了,就是暗指这些中国企业在"帮助"俄罗斯。但问题来了,这些指控有确凿证据吗?欧盟至今没有公布具体的交易路径、证据来源,更别提什么司法程序了。
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就在欧盟威胁制裁中企的同时,他们对中国关键矿产的依赖却从未减少。欧洲智库的数据显示,欧盟几乎百分之百依赖中国稀土进口。
这种一边拿好处、一边挥大棒的做法,这次玩实在是翻脸不认人这套把戏的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实体。
冯德莱恩这个表态,明显是在向华盛顿示好。
《政客新闻网》和美国大西洋理事会都直言不讳,欧盟这么做就是为了"让特朗普高兴",对中国和印度更强硬一点。
特朗普之前就一直向西方盟友施压,要求对买俄罗斯石油的中印两国加税,税率高达100%。虽然冯德莱恩嘴上说欧盟不会自动征收这种关税,但实际行动却在按美国要求调整制裁方向。
欧盟现在就像个夹在两个大佬之间的小弟,左右为难。一方面要维持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毕竟经济利益摆在那里;另一方面又要配合美国的对华遏制政策,生怕被华盛顿冷落。
欧盟在对俄政策上的挫败感越来越强。俄乌冲突拖了这么久,前线局势陷入僵持,欧洲内部对制裁效果的质疑声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把视线转向中国,既能转移焦点,也能借机施压,试图迫使中国发挥更多对俄影响力。说到底,这就是典型的"寻找替代责任人"心理。
自己的政策效果不理想,就找个外部目标来背锅。
可问题是,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中欧关系,也暴露了欧盟在战略判断上的短视。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9月18日发布的研究就指出,欧盟对美国的依赖在过去十多年里明显增加。
本来可以利用这种依赖跟美国谈条件的,但冯德莱恩没有抓住机会。反而为了政治姿态,甘愿牺牲经济利益,削弱欧盟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欧盟内部对这份制裁方案可不是铁板一块。
德国人算得很清楚,制裁中国等于自断财路。德国直接表示,制裁根本不能真正压制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反而可能打乱现有的供应链。
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等国也明确反对制裁方案,认为这不符合欧洲的经济利益。匈牙利长期对华立场相对温和,这次更是担心制裁会破坏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甚至反噬本国利益。
欧盟内部有人透露,关于要不要把中国公司列入名单的争论非常激烈。一些国家要求提供更有力的证据,证明这些公司确实违反了制裁规定。
从经济角度看,被列入制裁名单的这12家企业对欧洲的贸易总额超过80亿欧元。一旦制裁落地,欧盟企业肯定会面临断货、成本上涨等问题。
欧盟几乎百分之百依赖中国稀土,这不是开玩笑的数据。
中国精炼了全球40%的铜、60%的锂、70%的钴以及近100%的石墨。这些都是新能源产业的核心材料,从电动车电池到风力发电机,从军工设备到高端制造,哪一样都离不开。
即使欧盟想要减少依赖,启动本地提炼项目,也至少需要五年以上时间才能形成规模,更别提技术门槛高、环境标准严苛等现实问题了。
这意味着,欧盟在战略资源上对中国的依赖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威胁制裁,不是自相矛盾是什么?
根据欧盟的程序规定,这份制裁方案还需要27个成员国的一致同意才能生效。从目前的反应来看,这个"一致同意"恐怕不太容易达成。
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注定走不长远。
中国对于欧盟的无端指责,态度一直很清晰。中俄之间的合作属于正常的贸易往来,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规则,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应该受到第三方的干扰。
面对威胁,中国商务部已经明确回应: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正当权益。
这不是空话,今年7月份就有先例。
当时欧盟在第18轮对俄制裁中把两家中国金融机构列入名单,中国立刻反击,决定把欧盟的两家银行也列入反制清单。这种对等反制,让欧盟尝到了苦头。
中国的反制工具箱里,稀土只是其中一件。从技术上讲,中国完全可以限制稀土出口,让欧洲的产业链承受巨大冲击。但现实中,中国并没有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稀土管控本来就有制度化的标准,不是随意出手的政治工具。同时,中国也要考虑全球市场对自身产业的长期信任。
但这不等于没有手段。对镓、锗的出口管制就是一个信号。
在必要时,中国可以运用合法手段保护本国利益,而对欧盟来说,稀土远不是唯一依赖项。
一旦局势升级,冲击将是系统性的。欧盟的新能源战略、绿色转型目标都可能受到影响,连军工制造和高科技设备也将面临断链风险。
更要命的是,这种行为将引发发展中国家的质疑:西方是否正将"制裁工具化",随意将自身政治立场强加给第三国?
这种趋势与近年来全球对经济胁迫的普遍反感形成强烈对比,更加突出了中国立场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真正的大国智慧,不在于炫耀实力,而在于战略定力。中国手里有牌,但不急着打,这才是成熟大国的表现。
反观欧盟,一边高喊要"去风险",一边却在关键节点继续大量采购中国稀土,这种逻辑终究会走不通。
欧盟这次的矛盾表现,暴露了其在大国博弈中缺乏战略定力的尴尬,既要讨好美国又要维持现实利益,左右为难。
长远来看,这种政策摇摆只会让欧盟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被动,最终还是要回到务实合作的正道上来。
面对这种复杂局面,你觉得中国应该如何运用手中的稀土王牌?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更新时间:2025-09-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