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学,你是不停被钉的家长吗?孩子开学,家长焦虑,随时看通知

一开学,本应是充满希望的开始,社交媒体上却涌现出大量“厌学”帖文。

网上很多厌学的帖子,不是学生,而是家长。

有的家长说,她要五点半起来做饭,六点多教孩子起床,不到七点就要出门送孩子上学,晚上孩子学到七八点。

除了要做好早餐晚餐准备工作,还要看孩子学习,还要时刻看着钉钉,老师有没有说什么信息,有没有需要填的材料和确认的通知。

有个家长说,有一次她在开会,老师发的信息没及时看到,就被钉了好几次。

她理解老师可能需要截图完成任务,需要统计回复率。

但是家长也不是说一天只看钉钉不干其他事儿呀。

还有的家长说周末还要给孩子看辅导班,还要每天早晨考虑孩子吃什么,尽量一周不重复。

也有帖子说一人留一个早餐食谱,这样这一学期的食谱都不发愁了。

孩子开学家长真的焦虑了。

现代家长的角色早已超越传统的“衣食父母”,变成了全方位的教育协作者。

他们要精通各科知识,能辅导作业;

要会做手工,会画手抄报。时时刻刻关注手工视频收集手工材料。

要时刻紧盯钉钉、微信,生怕错过老师的任何通知。

要成为营养师,设计一周不重样的早餐。

这种焦虑背后,是很多工作由上面给学校,学校下发给了家长,又有老师进行监督。

家长群里的“收到请回复”成了新型紧箍咒,24小时在线的要求让许多职场父母不堪重负。

比如骑电动车戴头盔。

比如入山林不带火种。

比如各种恶劣天气的提醒。

还有学校的各种通知,带什么本子、什么本皮、什么笔。

还有各种跳绳、拍球、读英语和读书的打卡等等。

我认识一个朋友说,孩子作业写完后再弄这些打卡都得一小时。

可是也知道老师是为孩子好。

就是吧,感觉累。

更深层的问题是这种模式正在异化家庭教育的本质。

传统的亲子互动被异化为机械的任务监督,温馨的家庭氛围被紧张的“绩效管理”所取代。

当家长变成“助教”,当家庭变成“第二课堂”,亲子关系也在悄然变质。

一位家长感叹:“现在和孩子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作业写完了吗’、‘老师发通知了’。”

我看过一位家庭教育方面的教授说,现在学校和家庭的边界不明显。老师和家长的边界不明显。

妈妈做好妈妈的事情。老师做好老师的事情。老师不要管妈妈的教育方式。

很多人评论说确实是过界了。

教育的现代化不应以牺牲家庭生活为代价。

学校专注专业教学,家庭侧重情感支持和习惯培养,而不是让家长成为学校的延伸手臂。

很多老师说,他们也不愿意发这些通知,但是上面呢又有要求,有的通知还需要家长签字确认。还有的通知截止时间之内要上报。

所以他们也没有办法,只能催家长。

建议学校整合通知发布频率,避免碎片化的信息轰炸;明确家校职责划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重新思考,教育不是培养只会应试的学生,而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家长的开学焦虑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教育生态中的扭曲与失衡。

学校回归教育本位,家庭回归生活本位,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6

标签:育儿   家长   焦虑   孩子   通知   老师   学校   作业   家庭   厌学   早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