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联商网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周半仙
就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中国咖啡市场的三大巨头——瑞幸、星巴克和库迪,交出了一份足以改写行业格局的成绩单。
一边是瑞幸门店逼近3万家、月活用户突破1.1亿的狂飙突进;另一边是星巴克利润断崖式下跌、被迫“以价换量”的艰难守成。
这场战争早已不再是简单的门店数量之争,而是运营效率、盈利模型、数字化能力和财务健康度的全方位终极考验。
那么,在这场白热化的竞争中,究竟谁的商业模式更健康?谁又能真正笑到最后?
今天,我们就从最关键的四组数据入手,为您彻底拆解这场咖啡之战的真相。
一、市场格局:三种打法,三种活法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咖啡市场三大品牌的竞争格局已趋于稳定,各自展现出清晰的商业模式与发展路径。
在门店规模与扩张策略上,三大品牌路径分明。
瑞幸凭借“自营树标杆、联营扩规模”的混合模式,已建立起近3万家的门店网络,并通过联营模式成功渗透下沉市场,实现了规模与控制的平衡,巩固了其市场霸主地位。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瑞幸全球门店总数达到28800家,其中中国市场占比99.6%,国际市场仅118家。
在中国市场的门店结构中,自营门店18809家(占比64.6%),联营门店10287家(占比35.4%),联营门店数量首次突破万家大关。

其扩张策略清晰表现为“双线并进”:
一方面在高线城市抢占核心点位,另一方面在低线城市加速渗透,依托高效的选址模型,持续扩大规模优势。
从城市分布看,一线与新一线城市合计贡献超四成门店,二线城市占比超20%,三线及以下城市也占据了近35%的份额。其选址高度集中于大众化及中档购物中心,二者占比超过95%,极少进入中高端及以上商场。
星巴克虽凭借“第三空间”模式维持着较高的单店收入,但沉重的直营模式和缓慢的扩张步伐日益成为其增长瓶颈。引入本土战略投资者被视为破局的关键举措,而现金流的压力也反映出其面临增长疲软与利润挑战。
截至2025财年末(2025年9月28日),星巴克中国门店总数达到8011家,覆盖超1000个城市。其战略重心明显转向下沉市场,2025财年新进入166个县级市场,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从2024年末的17%大幅提升至35%。
为适配下沉市场,星巴克推出了“小而美”的轻量化店型,面积压缩至80-120平方米,强化即买即走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其全年净新增门店415家,增速放缓至5.5%,为近三年最低。
同时,其中国业务的股权出售事宜已进入最后阶段,据媒体报道,博裕资本最有可能成为控股买家,此举将终结星巴克中国的直营时代。
库迪则延续了聚焦下沉市场的差异化路线,以快速的加盟扩张和超过60%的低线城市门店占比,押注于下沉市场的咖啡消费潜力。这是一场高风险、高投入的博弈,其结果将决定其能否从追赶者跻身行业巨头之列。
截至2025年8月,库迪门店总数约达1.3万家,第三季度净增3093家。其核心策略是深耕下沉市场,二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高达61.6%,与瑞幸形成显著差异。

二、同店销售增长:冰火两重天
当前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瑞幸、星巴克与库迪三大品牌在门店运营与数字化能力上呈现出显著差异。
从同店销售增长率这一关键指标来看,三者的发展路径和健康度各有不同,反映出各自的战略重心与市场适应能力。
瑞幸依托“规模效应+产品创新+流量运营”,形成了可自我驱动的增长闭环:近3万家门店的网络基础、高增长的联营收入与高频上新节奏,共同支撑其14.4%的高质量增长。
2025年第三季度,其自营门店同店销售增长率达到14.4%,较2024年同期的-13.1%实现强势逆转。
这一表现得益于其规模化的门店网络与协同效应——截至同期,瑞幸全球门店总数已达28800家,密集布局有效提升了消费触达效率。
同时,“自营+联营”模式成效显著,联营门店收入同比增长62.3%,高于自营门店的47.7%。
此外,外卖平台的补贴策略虽短期内影响利润,却推动了订单量与用户规模的爆发;而季度内约30款新品的持续推出,也为其构筑了稳固的复购基础。
对此,瑞幸咖啡CEO郭谨一在电话会议中定义了咖啡的本质:“咖啡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位置和门店驱动的消费品…从长远来看,自提仍将是主要消费形式。”他将外卖视为“单位经济效益较差”的补充渠道。
反观星巴克中国,则陷入了“以价换量”的平衡困境。整个2025财年,其同店销售额下降1%,尽管交易量增长4%,但客单价下降了5%。这种趋势在第四财季尤为明显:同店销售额增长2%完全由交易量飙升9%所驱动,而客单价则大幅下滑7%。

这与其为应对竞争而采取的密集促销策略直接相关,如APP发放“三杯49.9元”优惠券、外卖平台饮品价格下探至20元区间,以及对星冰乐等核心品类进行降价,短期内虽提振了频次,却持续侵蚀着其品牌溢价。
总体而言,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已从早期的跑马圈地,转向综合运营效率的深度比拼。瑞幸所展现的系统性优势与星巴克面临的战略困局,正悄然重塑这一行业的竞争格局。
三、赚钱能力:谁在赚钱,谁在苦撑?
盈利能力是检验商业模式最终成色的试金石,在这里,三家企业走向了分水岭。
瑞幸12.78亿元的净利润看似风光,但其2%的同比下滑和8.4%的净利润率(同比下降4.5个百分点)揭示了高增长下的代价。
这个代价的核心是配送费用。第三季度配送费用达到28.89亿元,同比暴增211.4%,占营收比重从去年同期的9.1%飙升至18.9%。
这如同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证明了其外卖业务的爆发式增长,是触达亿级用户的关键;
另一方面,它也在持续侵蚀利润。
然而,瑞幸的强大之处在于其卓著的成本控制能力:瑞幸咖啡2025年第三季度毛利率达到63.8%,同比提升2.6个百分点,创下同期最高水平。
这得益于其深耕云南产区(采购占比38%)、长期锁价(锁定70%年度采购)和自建烘焙工厂带来的供应链韧性。同时,其管理费率与销售费率的下降,展现了规模效应下的运营效率提升。

星巴克全球净利润的断崖式下跌,是一场全面的危机。星巴克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毛利率约为66.7%,略高于瑞幸。但从营业利润率来看,星巴克仅为9.9%,远低于瑞幸的11.6%,这更深刻地反映了其商业模型的沉重。
9.9%的营业利润率(同比下降680个基点)是其痛点的集中体现:巨额的转型投入如“领导力体验”活动花费81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77亿元)、高昂的门店运营费用(全球门店运营费用占总营收53%)和激增的管理费用,共同拖垮了利润。
在中国市场,为了换取2%的同店销售增长(交易量增6%),它不得不忍受客单价下降4%的后果,这是一种“以价换量”的防御性策略,对其长期建立的品牌溢价构成持续侵蚀。
库迪宣称自身已实现盈利,但未披露具体的净利润、毛利率等核心财务数据,其盈利质量与可持续性仍有待验证。
四、手机点单:1亿用户背后的秘密武器
瑞幸的APP有超过1亿月活用户,通过手机优惠锁定客户;星巴克的手机点单效果一般;库迪还在追赶。数字化能力正在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在这个维度,瑞幸已经建立了难以逾越的护城河。2025年第三季度月活跃交易客户达到1.123亿,同比增长40.6%,首次突破1亿大关。累计交易客户数突破4.2亿。
这已不是一个咖啡品牌,而是一个巨大的流量平台和产品试验场。其数字化能力的精髓在于:
首先,瑞幸构建了完整的私域流量体系。通过减少第三方平台的优惠力度,将最高价值的折扣券、咖啡星人勋章、瑞王卡等核心优惠全部通过自有APP独家发放,确保自有APP内为全渠道最低价。
其次,技术创新不断。第三季度瑞幸在APP内推出LuckyAI1.0智能体,接入豆包大模型,不仅可以针对消费者的历史订单进行精准推荐和优惠券发放,消费者还可以通过语音和智能体交互并完成下单,极大提升了转化率和交易效率。
第三,全流程数字化运营。从线上点单到智能补货,从客户管理到供应链优化,瑞幸实现了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特别是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瑞幸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原材料成本占比控制在39.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反观星巴克,其数字化进程迟缓,会员体系对增长的拉动有限。星巴克中国第三季度同店销售仅增长2%,其中客单价还下降了4%,说明其数字化营销效果有限。
库迪的数字化布局仍处于追赶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私域流量池和成熟的数字化运营体系,在用户留存与转化效率上与瑞幸存在明显差距。
五、财务健康度:谁家底厚,谁后劲足?
要判断一家公司是否真正健康,不能只看营收和利润,更要看其现金流是否充沛、资产结构是否稳健。
瑞幸:家底厚实的“现金牛”
瑞幸展现出强劲的现金创造能力,2025年第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达20.69亿元,同比增长57.2%。截至季度末,其现金及等价物余额高达93.48亿元,较年初增长57.5%,资金储备充足。
更关键的是,瑞幸没有短期借款,资产负债率低,财务结构稳健,为其持续扩张提供了坚实保障。
星巴克:现金收缩,负债承压
星巴克的现金生成能力正在减弱。其第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为10.0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36亿元),同比下降40.02%,与全球利润下滑趋势一致。
在负债方面,星巴克总负债达413.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43.29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120%,表面上面临资不抵债的压力。但这主要源于会计准则将门店租金计入负债,若剔除该因素,实际财务风险仍属可控,但其重资产运营模式带来的负担依然显著。
库迪:财务透明度不足
库迪未披露2025年第三季度的经营活动现金流、现金储备及资产负债率等核心财务数据,仅强调“已实现盈利”,其财务健康度与抗风险能力缺乏公开数据支撑。

从财务健康度来看,瑞幸凭借充沛的现金、稳健的资产结构展现出更强的综合实力;而星巴克则面临现金流收缩与资产结构复杂的双重挑战;库迪的财务状况因信息不透明暂无法全面评估。
写在最后
2025年第三季度的数据已经清晰揭示: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已进入“淘汰赛”阶段。
瑞幸凭借“规模+效率+数字化”的三重优势,已建立起难以撼动的领先地位,其近3万家门店的网络效应、1亿月活用户的流量护城河,以及63.8%的毛利率水平,正在将行业带入“瑞幸节奏”。
星巴克中国的“以价换量”策略虽短期稳住了基本盘,但9.9%的全球营业利润率、4%的客单价下滑,以及缓慢的数字化进程,都预示着其“第三空间”的传统优势正在瓦解。与资本联手后的本地化转型能否成功,将决定它能否从“守成者”重新变为“挑战者”。
库迪的下沉市场豪赌则是一场“生死局”,1.3万家门店的规模虽已跻身行业前列,但单店营收不足、供应链成本高企、财务数据未公开等问题,都让其“盈利”说法难以令人信服。若不能尽快实现健康的现金流循环,其高负债扩张模式恐难持续。
未来,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将不再是简单的“价格战”或“规模战”,而是“价值战”——谁能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更便捷的体验、更精准的服务,谁就能真正笑到最后。而从第三季度的数据来看,瑞幸显然已经走在了前面。
参考资料:
品牌数读:近3万家店的瑞幸:利润率承压,为何扩张仍在提速?
财经杂志:股权出售倒计时,星巴克中国交出最新成绩单
美新记:库迪“闪电战”:高调破圈与低价棋局下的盈利迷思
更新时间:2025-11-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