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这次又惹出事来了!要知道在之前的时间中,董明珠就多次说出十分有针对性的话语,引发巨大的舆论。
而即便是在这次的内部会议上,董明珠依旧用自己的“敢说”引出了两大热门,那这两件事究竟是什么呢?
4月22日格力电器在珠海召开了一场临时股东大会,董明珠在这次的会议中以71岁的年龄,再度连任董事长席位。
可以说看到这样的投票结果,董明珠也是十分的高兴,就在会议中再度多说了几句话,然而也正是这几句话让她登上了热门。
在这次的大会中,董明珠第一个“出圈的事情”就是“内涵”小米汽车,根据当时的视频来看,她坐在台上。
向下面的其他股东表示,小米汽车前几天出现了烧死人的事情,再看格力的电车,在北京大一路跑了十几年,一起火灾事故都没有,这才是实力,这就是技术!
董明珠说这些话可能意在给股东们报告她的工作成就,例如在她任期内生产的格力钛电动公交车,火灾事故发生率为零,可她却拿“小米汽车起火”的事儿开头,有拉踩的嫌疑。
要知道董明珠和小米雷军是有“过结”的,当年小米才刚刚起色,董明珠和雷军就在央视一档企业家节目中半开玩笑打赌:5年内小米营业额赶超格力。
不过两人其实在开始的时间,打赌是1元钱,但董明珠自己却感觉这样没有什么意思,就把金额达到了几亿,但雷军在当时就不再回应了。
根据后面来看,格力算是赢得了这次赌局,但两人的赌局却没有了后续,并且如今小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国内已经成为了一家鼎鼎有名的科技企业。
小米汽车也累计卖出去了35万辆,而格力电车卖出去的数量百度搜不到,董明珠称的是30万辆,但没有数据支撑。
两人一对比高下立判,雷军如今已经成为了“雷布斯”,而董小姐依然还是当年的那个董小姐,只能说当年的胜负可能并不能决定未来的进程吧。
董明珠的言论并非无根之木,其背后交织着多重因素,首先不容忽视的是日益复杂化的国际局势和日益猖獗的间谍活动。
企业特别是像格力这样的行业巨头,其商业机密和核心技术无疑是间谍活动的目标,作为企业掌舵人,董明珠对潜在风险保持警惕,维护企业安全,本是无可厚非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长期以来,董明珠对中国本土人才培养体系展现出坚定信心,她曾多次公开表示,中国高校完全有能力培养出优秀人才,格力自身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
这种本土情结,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她的用人理念。此外格力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也可能是促成董明珠“海归论”的因素之一。
海归人才与本土人才在文化背景、工作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其融合与管理需要企业付出额外的成本,在一些企业领导者看来,这种成本或许是难以承受之重。
然而董明珠的“间谍论”并非没有风险。将“海归”与“间谍”直接挂钩,无疑是对整个海归群体的污名化,这不仅伤害了众多爱国海归的感情,也加剧了社会对立情绪。
甚至可能触犯相关法律法规损害就业公平。我们不能因为个别案例就否定整个群体,更不能以偏概全地将海归人才视为潜在威胁。
从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到如今活跃在各个领域的归国学者,海归群体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架起了桥梁。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是推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力量,过度强调安全是否会扼杀创新,阻碍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合作?这值得我们深思。
如何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人才引进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从国家层面来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人才引进政策,保障海归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同时也要加强安全审查,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但要避免“一刀切”,不能因为潜在风险就将所有海归拒之门外。此外加大宣传力度,消除社会偏见,营造开放包容的人才环境也刻不容缓。
对于企业而言,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员工背景调查和信息安全培训,是防范风险的必要措施。
同时也要优化人才引进流程,降低文化融合成本,为海归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更重要的是,要摒弃出身论,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让各类人才都能在公平的舞台上展现才华,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海归群体自身也需要积极融入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赢得社会认可,展现爱国情怀和专业素养。
作为公众人物,董明珠的一言一行都具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她的言论引发争议后,更应该主动承担起舆论引导的责任,公开澄清误解,避免进一步加剧社会对立情绪。
毕竟比起普通人,她的一句话就很有可能迎来很多人的关注,导致事情出现极大的传播,最终成为不可控制的舆论。
而格力电器作为一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应该重新审视自身的人才战略,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用人机制,积极吸纳各类优秀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虽然国内的人才也是比较充裕的,但是招到更多来自其他地方的人才,也能获得更多的创新想法,达到更好的发展目标。
中国企业的未来,在于能否在全球化浪潮中,既维护国家安全又拥抱世界人才。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安全与开放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如何构建人才强国之路?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也许我们应该思考,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一味地封闭和排斥,是否真的能够保障安全?又或者开放与包容,才是真正的长久之计?
当然这些事情都要等待很长的时间之后才能真正得到答案,最后你对这件事有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讨论。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