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能想到,9月暨南大学开学典礼上的一张照片,会让18岁的全红婵陷入“发胖=懈怠”的舆论漩涡;更没人料到,仅过一个月,她就用一段训练视频让所有质疑声哑然——镜头里的少女纵身跃向泳池,入水瞬间水花如被“吸走”般消失,熟悉的巅峰状态强势回归。就连常年与她并称“女子10米台双子星”的陈芋汐,此前都曾坦言“她调整的速度,总容易被低估”,而这一次的绝地反弹,恰恰印证了这份评价背后的重量。
风波的起点本是一场荣光。作为优秀运动员被保送暨南大学后,全红婵身着简单运动装站在开学典礼讲台上,却因青春期正常的体态变化,被部分自媒体截取角度炒作“发福”“不自律”。评论区里,“跳不动就该退”“浪费天赋”的声音涌来,更有甚者翻出旧闻讥讽她的文化水平,把站在校园里的世界冠军,变成了全民围观的“体重话题”。

可外界很少有人知道,17岁到18岁这一年,全红婵身高暴涨7厘米,体重增加约7公斤——这是青少年必经的生理蜕变,对跳水这项精度要求到毫米的运动而言,却意味着所有动作的发力点、翻腾节奏都要“推倒重来”。正如她在训练日志里写下的:“现在站在跳台上,总觉得离水面的距离和以前不一样了。”早在东京奥运后,跳水名宿高敏就曾公开预警:“少女运动员都会面临身体发育的挑战,这比技术突破更难。”
面对铺天盖地的杂音,全红婵选择用训练“说话”。据公开报道显示,广东跳水队为她量身定制了恢复计划:每日6小时专项训练里,陆上核心力量练习要重复200次,水上动作打磨120次,腿上绑着5公斤沙袋的她,常常练到浑身贴满膏药仍不肯停下。

教练组还动用3D动作捕捉技术,将她的入水角度从45度微调至42度,只为适配新的身体比例。后来流出的训练影像里,她的训练服被汗水浸透大半,每一次起跳、翻腾、入水,都是对质疑最沉默也最有力的回应。
这份倔强,终于在一个月后迎来“开花结果”。全红婵在社交平台发布的训练视频中,曾因身体变化失准的207C动作,稳定性已重回国际顶尖水平。央视体育转发视频时特意配文:“成长痛从不是终点,坚持才是答案”,官媒的发声与赛场上的状态形成双重印证,让此前的造谣者彻底无地自容。
最懂这份不易的,莫过于陈芋汐。作为中国女子10米台的“老对手”与“老搭档”,两人从东京奥运起就互相推着对方突破技术上限。巴黎奥运后陈芋汐那句“我必须比以前更努力,才能追上她的脚步”,此刻有了更深刻的注解——当全红婵陷在舆论与生理的双重压力里时,她比谁都清楚,这位对手骨子里藏着怎样的韧劲。如今全红婵的强势回归,与其说是“意外惊喜”,不如说是这份坚韧的“必然结果”。
这场风波,更撕开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公众总习惯把运动员神化成“完美符号”,却忘了他们也是正在成长的普通人。苏炳添曾因年龄增长被嘲“老了跑不动”,刘翔因伤退赛遭遇全网谩骂,如今全红婵又因青春期体态变化被苛责——可这些真正的强者,从不会被外界的标尺困住。就像全红婵在争议最烈时,仍悄悄分享过一张戴着眼镜逛校园的照片,画面里的她笑容轻松,用18岁该有的纯粹,默默对抗着外界的浮躁。

正如主管教练陈若琳公开评价的:“全红婵的天赋难得,更难得的是她肯为跳水熬住苦。”当训练馆的灯光再次照亮她跃动的身影,当“水花消失术”重新惊艳众人,全红婵用一个月的时间证明:真正的冠军,从不会被“体态标签”定义,只会被日复一日的坚持成就。而陈芋汐眼中的“容易被低估”,恰恰是对所有浮躁舆论最有力的回击——在跳水这项极致追求精准的运动里,唯有实力,才是永恒的通行证。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