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首次降息,收割世界后的艰难转身,全球经济何去何从

美联储终于降息了,这是自2024年12月以来的第一次。但这次降息背后却是一场激烈的政治博弈,新上任的美联储理事米兰甚至投了唯一反对票,要求更大幅度的降息。

美联储在9月18日凌晨宣布降息25个基点,将利率区间下调至4.00%-4.25%。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货币政策调整,而是美联储在就业市场明显放缓和政治压力加大下的艰难选择。

降息决定出炉,内部现罕见分歧

美联储这次的降息决定来之不易。看看投票结果就知道,新上任的理事斯蒂芬·米兰竟然投了反对票,他力主更激进的降息50个基点。

米兰的身份很特殊,他9月15日才确认成为美联储理事,第二天就宣誓就职。更让人惊讶的是,他目前还同时担任着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这种双重身份在美联储历史上非常罕见。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试图淡化这种政治干预的担忧。他强调美联储的文化“根深蒂固,就是根据收到的数据开展工作,从不考虑其他任何事情”。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政治压力正在影响美联储的决策。美联储这次降息,主要是因为就业市场真的撑不住了。8月份美国失业率已经升到了4.3%,非农新增就业只有2.2万人。

这个数据有多糟糕?这么说吧,这是近四年来最疲软的就业迹象。企业招聘需求在减少,甚至连街边咖啡店的午间客流都在下降。

美联储在声明中把对劳动力市场的评估从“稳健”改成了“放缓”,还直接指出“就业的下行风险已经上升”。这种表述变化很明显是在为降息找理由。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曾经是著名的“鹰王”,面对通胀飙升时毫不犹豫地采取加息措施。但现在他却变成了“鸽派”,这个转变很有意思。

在去年的全球央行年会上,鲍威尔突然转变立场,表达了对经济下行风险的担忧。这种转变背后是美国经济面临的复杂局面:通胀高位徘徊,就业市场疲软。

鲍威尔的转身让人想起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伯南克,都是被迫从紧缩政策转向宽松。历史似乎总是在重复,只是每次的剧本略有不同。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会押韵

回顾过去二十多年,美联储已经经历了四次降息周期。每次降息的原因各不相同,但结局往往有相似之处。

第一次是2001年到2003年,为了应对互联网泡沫破灭和恐怖袭击事件的影响。第二次是2007年到2008年,因为房地产市场崩溃和全球金融危机加剧。

第三次是2019年到2020年,先是贸易局势紧张,后来又是新冠疫情冲击。这一次降息周期开始于2024年9月,原因是通胀下降和就业市场疲软。

每次降息都有不同的触发因素,但都标志着经济进入了新的阶段。降息消息公布后,美股表现并不兴奋。道指虽然上涨了0.57%,但纳指跌了0.33%,标普500也下跌了0.1%。

市场这种冷淡反应很有意思。按理说降息是利好,为什么股市不买账?可能是因为投资者担心降息意味着经济状况比表面看起来更糟。

降息对不同资产的影响完全不同。美元指数盘中巨震,最终收涨0.4%,报97.0307。而黄金则大幅下跌,伦敦金现货收盘报3658.48美元/盎司,跌幅0.85%。

这种分化走势说明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解读存在分歧。美元走强可能意味着投资者认为美国经济相对其他经济体仍然更强。

黄金下跌有点出乎意料,因为降息通常应该利好黄金。这可能是因为投资者担心通缩风险,或者觉得美联储行动不够果断。

对中国影响几何?机遇大于挑战

美联储降息对咱中国来说,整体上利好多于利空。首先是为中国货币政策打开了操作空间,外部约束减少了。

从历史数据看,美联储降息后,A股和港股往往有较好表现。全球流动性宽松有助于为中国股市提供增量资金。

更重要的是,美元承压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这对咱中国企业来说是好事,特别是那些有美元借款的企业,偿还压力降低了。

有央行官员私下表示,此次降准主要是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而非救市绝招。政策效果取决于后续财政刺激是否跟上,否则情绪利好将如烟花般短暂。

美联储降息将引发全球资本重新布局。历史经验表明,在美联储开启降息通道后,新兴市场权益资产往往迎来价值重估窗口。

中国资产可能相对收益,尤其是在当前全球货币体系重构背景下。新货币秩序下人民币资产相对受益。

如果政策应对得当,人民币资产有望受益于全球货币体系加速碎片化、多元化的双重红利。碎片化加速中国在海外的资金回流,多元化驱动全球资金再平衡。

美联储点阵图显示,2026年只预计降息一次,远比目前的市场预期保守得多。这说明美联储自己对未来经济走势也没有十足把握。

鲍威尔还有不到一年就要卸任联储主席,这增加了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整个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正在发生变化,转向“鸽派”倾向。

对于2026年降息预测,美联储内部出现了巨大分歧。两名官员预计降息幅度将高达四次,三位官员预计明年将降息三次,其他官员预计降息一次。这种分歧说明未来道路不会平坦。

美联储这次降息更像是一次艰难平衡后的妥协。既想应对就业市场放缓的现实,又担心通胀反弹的风险;既要回应政治压力,又要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

对未来全球经济而言,这意味着廉价资金时代可能重现,但这次的效果可能大不如前。毕竟经过多轮量化宽松后,货币政策的空间已经越来越有限。

咱中国最好的应对之道就是保持战略定力,以我为主做好自己的事情。毕竟强大的内需市场和完整的产业体系才是应对全球风云变幻的最大底气。

参考资料:
《美联储2024年12月以来首次降息》——光明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9

标签:财经   何去何从   全球经济   艰难   世界   鲍威尔   中国   货币政策   全球   通胀   利好   米兰   分歧   资产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