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南岸,一座钢结构巨塔刺破江雾,直指苍穹。
在张靖皋长江大桥南航道桥南主塔施工现场,这座世界级悬索桥,正以六项“世界之最”和六项“世界首创”刷新纪录。作为大桥南岸“门户”,张家港以这座世界级工程的“第一视角”,见证中国桥梁史的“硬核突破”。
云端之上
铸就世界之最
“起吊!”随着对讲机的一声指令,全球首台万吨米级塔吊W12000-450塔机将重约300吨的钢塔从江面轮船上缓缓吊起,长江江面泛起层层涟漪。在大桥施工现场可以看到,钢塔向着高空攀升,如同“搭积木”一般,钢塔节段逐层“拼接”。自去年3月首节段箱梁成功吊装以来,已累计完成83次箱梁吊装,目前,南主塔已攀升至220米。
“塔柱上下划分为30个节段,内设4根直径3.6米的钢管约束混凝土柱。”中交二航局张靖皋长江大桥A1标项目常务副总工程师黄修平说,主塔采用世界首创的钢箱—钢管混凝土约束组合体系,相比传统混凝土,可减小塔身自重50%,轻巧又坚固,大大提升了国家桥梁的工业化建造水平。
为了能够实现毫米级的精准吊装,项目建设团队制定了详尽的吊装方案,包括吊装路径的规划、吊点的选择、吊装速度的严格控制等,确保吊装过程平稳且安全。同时,在吊装过程中,工作人员对钢塔节段的每一个微小变化都进行严密的监测和细致的调整,精确地控制着吊装偏差,通过“横向+纵向”的毫米级微调,成功实现了钢塔的精准就位。
据悉,张靖皋长江大桥南航道桥南主塔高达350米,相当于125层楼高,建成之后将成为世界最高悬索桥索塔。目前南主塔施工正平稳推进,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封顶。
效果图
江底之下
打造最强"定海神针"
黄修平说,其实索塔的高度取决于桥梁的跨度,长江深水处特别“调皮”,航道会左右摇摆,最宽能摆出1890米,所以主跨设计为2300米,留足空间保障航道安全。
当桥梁跨度超2000米,设计建设便进入“无人区”,催生多项首创。记者带上安全帽,顺着蜿蜒的施工通道下行38米,来到南航道桥南锚碇地连墙施工现场,这里是世界最大的地连墙锚碇基础。潮湿狭窄的地下空间里,工人正在全力施工,头顶的塔吊正将钢筋模板以及结构物垂直吊装下来,施工难度非常大。
“首创的刚性排插接头将162个槽段连接形成了蜂窝状的隔舱,分为32个小隔舱,和15个大隔舱。通过取土、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进行施工。”中交二航局张靖皋长江大桥A1标项目部项目副经理周宴平向记者介绍,目前,小隔舱已施工完成,大隔舱施工完成80%。南航道桥南锚碇基础长110.05米、宽75.05米,墙深83米,基础开挖深度52米,需要浇筑55万立方米混凝土,用钢量超过8座埃菲尔铁塔。
从空中俯瞰,47个矩形“口”字结构相互独立,撑起“世界第一锚”。周宴平骄傲地说:“这不是简单的混凝土墙,是承载整座大桥拉力的'定海神针'。”
据了解,锚碇区域距离长江大堤不到50米,地下含水丰富,泥沙松软,该区域常被比作“一块豆腐”。在大隔舱施工期间,面对超深水下封底、单次浇筑体量巨大、浇筑面积广等棘手难题,项目部设置多导管同步浇筑平台,清晰标识导管位置及间距,浇筑过程中,对封底点位展开高频次、高精度监测,引入BIM智能应力监测系统,实时追踪墙体位移、变形状况,确保了施工全过程的安全及质量监控,充分保障了大隔舱施工中各项工作高效安全推进。
跨越长江
迎接充满挑战的未来
暮色降临,大桥施工现场的探照灯次第亮起,照亮了建设者们忙碌的身影。站在南航道桥引桥眺望,建设中的张靖皋大桥在江雾笼罩下若隐若现。
从高空到地下,每一项“世界之最”和“世界首创”背后都意味着全新的挑战。接下来,从世界最强主缆到最长连续长度钢箱梁和世界最大位移量伸缩装置的建设,建设团队还将面临一系列考验。
面对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建设团队已组建专项攻关小组,他们不断探索创新,确保每一项工艺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这座“超级大桥”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区域发展的加速器。作为连接苏州张家港、泰州靖江、南通如皋三市的“黄金纽带”,大桥预计2028年通车。通车后,不仅能大幅缩短三地的通行时间,更将串联起沿江产业带,为长三角一体化注入新动能。
在这片奔腾不息的江面上,张靖皋长江大桥正以中国智慧和中国速度,书写着新时代的桥梁传奇。一桥飞架三城,跨江融合、南北联动。2028年大桥通车时,穿梭其间的不仅是车辆与货物,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这座刷新多项世界纪录的“超级大桥”必将成为张家港跃动在长江经济带上的全新起点。
更新时间:2025-05-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