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公司茶水间看到同事带了一包糖冬瓜,说是给北方同事尝尝广东特色。结果那哥们刚咬一口直接皱眉瞪眼,整个茶水间笑得前仰后合。这场景让我突然意识到,现在网上流行的那种“求又便宜又难吃的特产”帖子,真不是玩着玩着就玩大的。
这些帖子火得一塌糊涂,全国网友都在抢着推荐自己老家的“黑暗美食”。北京的豆汁儿、四川的兔头、广西的螺蛳粉都成“整蛊神器”,现在轮到广东特产上阵了。糖冬瓜、猪油糖、鸡仔饼这些老东西,被年轻人玩成了“职场雷区”。有人专门列清单说:“看准同事火气大,送瓶癍痧凉茶,保准苦到他眼泪飙出来。”要我说,这届打工人也太会了,整蛊都整出文化内涵来了。
不过真要较真起来,这事还挺矛盾。上周我去老字号买鸡仔饼,摊主老大爷听得我们讨论直摇头:“现在年轻人不懂,当年这饼可是稀罕物。”他告诉我,猪油糖在八十年代要凭票才能买到,一块钱能买两斤萝卜,但猪油糖得攒一个月钱才买得起。现在倒好,年轻人嫌它甜腻,他儿媳妇还偷偷往女儿零食盒里塞:“这是老广的甜味记忆,不能断。”
这种冲突特别明显。上周公司团建吃自助餐,95后的同事看见糖水铺里的糖冬瓜直接绕道,但隔壁桌来开会的六七十岁老板吃得停不下筷子。健康指南现在天天说糖摄入要控制,但老一辈总觉得“没糖哪来好日子”。前几天热搜上有人晒图,说在超市买云片糕,包装上居然印着“低糖版”和“传统版”,底下评论炸开了锅:“改配方算什么糕?不如改名叫饼干算了。”
其实很多老味道真有它的道理。
为啥放两天就干?因为早年间没有保鲜技术,得这样才放得住。癍痧凉茶又苦又难喝,但广东夏天湿热,这玩意儿真能解暑。我有个做代购的朋友说,现在不少海外华人回国就奔着买猪油糖,说这是小时候妈妈藏在铁盒里的宝贝。
但整蛊归整蛊,真碰上对的人可就尴尬了。上个月部门新来个广东实习生,同事好心带了包鸡仔饼,结果那姑娘两眼放光:“这是奶奶做早茶必配的小吃!”当场掏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搞得整蛊的人哭笑不得,说这波操作是今年最失败的职场梗。
现在有些商家也跟风搞事情。前阵子看到新闻,有家老字号推出“整蛊套餐”,把糖冬瓜和癍痧凉茶打包卖,包装上印着“职场生存必备”。结果老顾客集体抗议,说这是糟蹋传统。倒是年轻人觉得挺有趣,毕竟买的人里有三分之二是为了拍短视频。
其实这事到最后,说白了就是口味不一样。我哥在北方工作,有次我寄特产过去,特意挑了他小时候常吃的西樵大饼,结果他视频里边吃边喊:“救命,这饼是石头做的吧?”但我妈在旁边气得直跺脚:“你哥小时候没饼吃哭鼻子,现在倒嫌弃上了。”笑死,这代沟比食物差距还大。
现在网上还有人搞投票,问“你老家哪种特产最吓人”。评论区吵得不可开交,有人晒自己收藏的老味道,有人吐槽长辈的“甜蜜暴击”。但不管怎样,这些老东西确实活着,不是躺在博物馆里,而是真有人惦记着,有人改进着,有人在争论着。就像街角那家开了三十年的凉茶铺,门口既有捧着癍痧说“救命”的打工人,也有拍照打卡的年轻情侣。
要说这事最后会怎样?我觉得可能两边都得妥协。年轻人别太嫌弃老味道,老一辈也别太较真新口味。就像我姑妈说的:“当年你爸觉得臭豆腐恶心,现在还不是每周买?”时代在变,但吃东西图个开心,何必较真呢?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