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被视为一座城市开发建设的底层“蓝图”:无论是山林河海等自然资源的开发,还是居住、工业、商业等城镇空间的拓展,都离不开这份规划的构想与限定。
在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后,最近,《中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总规》)正式印发,赋予了中山全新的城市定位: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
与此同时,《总规》还放出了一系列关乎空间布局调整的重磅信息,如“三核一轴两带双圈多片区”的国土开发格局、“1+2+3”全域城镇空间格局、“两带、四区、多点”农业生产格局等等,可谓信息量巨大。
在深中通道开通、中山更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等全新背景下,如何理解《总规》提出的新规划、新概念、新变化?
格局向东,三大平台串起核心轴线
本次中山新版《总规》的一大特征,便是“向东”。其用意不言而喻:拥抱深圳等珠江口东岸城市。“一区”“一枢纽”“一级”的新定位,自然离不开借力东岸,把“重兵”部署在城市东部。
例如,作为决定经济要素分布格局的国土开发,“三核一轴两带双圈多片区”便释放出重要的“向东”的信号:
“三核”即岐江新城、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自中山中心城区一路向东,且越往东“深味”越浓,尤其是“筑核”战略实施地的翠亨新区,所聚焦的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也能看见深圳“20+8”产业集群的影子;“充分预留空间保障教育、医疗、酒店、体育休闲、会议中心、公园绿地、人才住房等公共服务配套落地建设”等表述,则意味着对标深圳前海的规格建设翠亨新区。
“一轴”即“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轴”,具体则是贯通中山市域东西向的发展主轴。其中,中心城区、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仍然是这条轴线的核心节点,由东向西辐射能量,以实现“高水平打造深中产业拓展走廊‘主动脉’”。
市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规划图。
又如,《总规》全新提出了构建“市域主中心—片区中心—重点镇”的三级城镇职能结构体系,其中“市域主中心”包含中心城区、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为全市及周边地区提供高等级生产与生活服务,集中发展行政办公、商贸商务、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功能。
可以看到,《总规》中的多处重要表述均提到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岐江新城这三大核心平台。从整体看,三大平台均是核心的制造业平台,翠亨新区与岐江新城同时担当现代服务业的“天花板”。这意味着,中山未来最具“含金量”城市功能区,将进一步向这条向东延伸的轴线集聚。
更具体而言,《总规》全文十余处提及深圳,主要涉及产业、交通等领域,例如:
规划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推动翠亨新区与深圳光明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对接合作;畅通至深圳交通联系大动脉;推动中山至深圳的高速铁路直连通道;与深圳共建跨市职住生活圈;加强与深圳的通用航空衔接,支撑低空经济发展……
实际上,中山向东布局的趋势并非近几年才出现。而当这一趋势被正式写入《总规》,中山未来10年乃至更长期的城市格局演进方向,则有了更具系统性、延续性的指导。
集零为整,“改版上线”三级城镇体系
把视线从“向东”的轴线上移向中山全市,可以发现新版《总规》在中山的镇街板块上划出了一些新片区、新节点。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全新提出的“1+2+3”全域城镇空间格局,以及“市域主中心—片区中心—重点镇”三级城镇职能结构体系:
“1”即中心城区,包括石岐、东区、西区、南区、五桂山5个街道,以及港口镇和中山港街道(广澳高速以西及岐江新城部分);
“2”为两个区域战略功能区,即火炬开发区与翠亨新区;
“3”为三个片区,即西部片区、南部片区与北部片区。
其中,“1”和“2”构成了“市域主中心—片区中心—重点镇”三级城镇职能结构体系的第一级——“市域主中心”,“小榄—古镇”“坦洲—三乡”“黄圃—三角”三对相邻镇构成第二级的“片区中心”,东凤、南头、沙溪、横栏等镇构成第三级的“重点镇”。
中心城区规划空间结构图。
这意味着,中山迎来了城镇体系的全新“改版”:
“市中心”不再仅局限于“中心组团”传统意义上的团状布局,而是打通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呈现出链状分布的特点。
星状分布的镇街进一步集零为整,形成了跨镇街的“片区中心”,承担着区域性的综合型生产与生活服务。如此跨镇域的两两组合,进一步提升了以往单独一个镇的能级。
城镇没有“死磕”过去专业镇的“设定”,而是根据自身职能,选择在综合服务型、特色工业型、生态休闲型三种类型上发力。
另外,中山中心城区的新规划也值得关注。
根据《总规》,中心城区以中山站和中山北站为依托,引导城市空间向北、向东发展,培育现代交通和创新型服务功能。可见,围绕交通枢纽完善城市功能,将成为中山中心城区未来发展的底层逻辑,近年来南中城际的部分站点便已启动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规划;位处城区东北部的岐江新城,将成为总部经济、现代金融、科技研发等创新型服务功能的主要承载地。
划定红线,城镇开发强度极值约43%
市域面积较小,一直是中山城市发展的痛点。因此,“小而精”是中山主打的城市品质特色,本次新版《总规》则进一步为中山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提供了路径和约束。
根据《总规》,至2035年,中山划定耕地保有量62.13平方千米(9.32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5.20平方千米(8.28万亩)。并且,中山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772.12平方千米。按照中山接近1800平方公里的辖区总面积计算,全市的城镇开发强度上限则被设定在43%左右。
市域城镇开发边界图。
并且,中山全市域被划为“城市化地区”,换言之,中山已“全域城市化”。这要求中山建立面向产业创新和民生配套发展需要的资源配置机制,推动城市更新与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精准投放增量资源,优先满足重点产业平台、重大项目与民生设施空间需求。
用地越紧张,国土空间的规划越可见其内涵的丰富性,这也是为什么中山的一些镇街和片区在新版《总规》中被赋予多个定位、承载多项功能。同时,中山“山海城田”的格局以及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使得城市内涵的丰富性拥有更充足的提升空间。
例如,新版《总规》提出了“两心一带、一圈七区”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总体结构。在历史城区、翠亨村这“两心”、岐江河文化遗产带这“一带”、环五桂山文化遗产圈层这“一圈”的基础上,全新规划七大文化片区:
良都文化片区、隆都文化片区、东镇文化片区、谷都文化片区、榄都文化片区、黄圃文化片区、沙田文化片区。
心、带、圈、区的布局结构,几乎覆盖中山全域,这既可见中山本土文化的丰富性,也进一步突出做强部分产业强镇的文化功能。
综合来看,中山新版《总规》呈现出协同外部、整合内部的整体特征:
一方面,中山全域面积较小,而周边地市大都拥有较强的经济影响力或广阔的市域面积,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是大势所趋,几乎全域向外协同发展的格局应运而生。
另一方面,中山内部镇街数量多,产业、文旅、公共服务等资源需要得到进一步整合,以形成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产业平台、城市功能区、文旅品牌IP,重点规划区、圈、轴、带、点,则更有利于集中优质资源,推动地区能级跃升以及城市“出圈”。
采写:南方+记者 陈少宏
【作者】 陈少宏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