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e in China”,十五年全球第一,规模如山,产业如链。但外头风声热闹,动不动就有人嚷嚷,印度能取代中国了,越南快赶超了。
可真一扒底裤,谁都看明白,这俩“潜力股”,怕是连“西部班”都考不进。新疆的风,陕西的电,内蒙古的链条,宁夏的高精尖,都不是在嘴上喊出来的。
2024年1月21日,工信部公布一项数据: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这不是一次新闻炒作,这是40.5万亿元工业增加值交出的答卷。
有人盯着珠三角、长三角算总账,却忽视了身后的“西部战区”正在悄悄填坑补链、扩量提质。
2023年,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而全国平均是5.8%。内蒙古增长9.6%、宁夏7.8%、甘肃高出全国3个百分点。
这些数字是“中试平台”和“高技术制造”的产出。仿佛是在不经意间,陕西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就摘取了探花的位置,且增长速度非常快,同比高达33.9%。
再看看其他的省份,内蒙古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4%,而地处大西南的新疆风光发电项目投资年增1.1倍。
西部交出来的亮丽答卷不只是产量和增速,还在结构升级。
以贵州为例,借助于“富矿精开”的政策和中试平台落地的能力,磷化工、煤化工等资源型产业正向“链主企业”集中,实现链条拉长、附加值提高。
能源产业也悄悄重塑。2023年,西部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分别占全国的75.7%、45.5%、49.8%。这不是简单挖煤卖电,而是新基建、新能源和新产业并轨加速。
5G基站、工业互联网项目已覆盖西部41个工业大类。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让西部的“产”对接得了“销”。
这条生产链条,从“制造”通到“智造”,从“出货”连到“出口”。不是简单搬个工厂,是连人带产业政策、带数据中心、带能源,整体打包上高铁,出国。
西部不是谁的备胎,它是全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增长极。这块地方,产业有厚度,物流有通道,生态有空间。
成渝经济圈、关中平原、呼包鄂榆城市群,每一块都是设备制造和新能源的接盘人。下次再说“全球制造业转移”,先掂掂,这些地方到底转给谁了?
2023年,印度制造占GDP比重只有17.7%。他们的雄伟目标是达到25%,但现实其实是在掉头下滑。印度制造业2022-23财年增长仅0.6%,比上一财年的11.1%大幅下滑。
政府宣传搞得热闹,实质内容却在缩水。比如,印度制定了一个“生产关联刺激计划”,范围涵盖手机、汽车、化学电池等行业,补贴达4%至6%。
听着挺诱人,可看看结果。苹果代工在印度组装,仅占整机价值链的4%。中间件没法自产,工厂良品率仅50%。手机行业成了“扳螺丝业务”,模组还得从国外买,测试也靠外方人员。
企业也有脾气。2014年到2021年,共有2783家外企撤离印度,包括通用、福特、哈雷摩托等。富士康更是退出了和韦丹塔合资的半导体项目。
政府说要补贴,可兑现难。补贴发不下去、配套跟不上、审批磨时间。
教育、技能也跟不上。2022-23年劳动参与率降至39.5%,15至24岁年轻人识字率比越南、孟加拉都低。有劳动力,却没熟练工。工厂招不到合适人,要从中国台湾调技师,成本翻倍。
再看硬件。供电不稳、水资源告急、交通效率低下。印度B2B企业总库存周期是全球平均的两倍,运输靠冗余库存兜底。
政府赤字也拦路。中央财政赤字占GDP比重6.4%,比疫情前高出近一倍。钱不够投,基础设施建设靠嘴皮。
工业生态也缺。中小企业缺融资、缺品控、缺效率。返工和退货常态化。连“精益生产”四个字,都找不到对应机制。
更重要的一点,印度不是市场导向,而是保护导向。关税高、法规多、审批慢。你想投钱,它给你设门槛;你真来了,它琢磨怎么从你身上找补回来。
这不是制造,是摊位租赁,你搭个台,它抽你成分,吆喝一声“本土优先”,外资转身就走。这么看来,印度想“超车中国西部”,要先迈过自己一地鸡毛。
2023年,中越中间产品贸易额达1.01万亿元,占中越贸易69.8%。什么意思?意思是越南制造,看着红火,实则是“拧螺丝+买零件”的组合拳。
越南年轻人多,劳力便宜,这谁都知道。但关键是,越南工厂用的螺丝刀,大量进口自中国。国内做一把3元,中国卖1元就包邮。
三星全球最大生产基地设在越南,可越南只负责组装,平板模组进出口1747.6亿,音视频655.4亿,锂电池198.4亿。这些“进出口”,全是你买来我组装、你来卖我买的循环链。
看上去产业在转,其实产业链核心没挪地。广东企业“先卖再买”,越南“先买再卖”。这叫“产业内贸易”,说白了就是“同一个饭碗,一起吃饭”,不是“夺饭碗”。
政策上,越南确实灵活。关税低,签协定快,投资热度也高。可基础还薄。从2008年开始承接纺织,到2014年进入高峰,才刚从0走到1。
如今又接了电子信息产业,可生产能力、配套能力、研发能力三项拉胯。没有完整产业链,只有嵌套环节。
越南制造是“被推着走”,而非“带着链条走”。走一步看一步,难以构建自主战略。
“广州造”撑着“越南组”,还得靠“中国干部”去培训当地技术员。连工厂的品控、流程、制度设计,都得中国企业带过去。
白云区眼镜园,雷州基地搞研发,越南基地搞生产,两边合作起来,走的是“分工+耦合”的路线。这不是替代,是嵌套。
“新世界工厂”?越南更像“协作工坊”。一旦脱离中国的母链,运营能力将面临空转风险。
外人看热闹,说越南崛起。内行看门道,说这是“链上浮萍”。
中国西部制造,是起高楼、造地基、铺管道;越南制造,是站在高楼上接货单、搬砖块。
“越南制造”会是下一个“中国制造”吗?.南方日报.2023-12-04
2024年中国制造“成绩单”新鲜出炉:连续15年规模全球第一!.EET.2025-01-22
印度能否成为下一个制造业大国?.观察者网.2024-01-27
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经济日报.2024-03-23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