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个人电脑的发展历程当中,设备体积和性能水平始终是不可兼得的,从占据整个房间的初代计算机到今天的轻薄本和二合一产品,计算设备的每一次形态革新,都伴随着性能与体积的激烈博弈。而在当下,AI浪潮席卷全球,对服务器的需求甚至带动内存和存储价格飞涨,这场博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当大语言模型动辄需要数百GB内存,当AI应用对算力的渴求永无止境,整个行业似乎又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十字路口:是要强大的性能,还是要优雅的便携?

而在今年,AMD带来了全新的锐龙AI Max系列处理器,将高性能CPU、GPU与最新一代NPU汇聚在一颗处理器上,为高性能小体积产品带来了更多可能。而这次我们要体验的,就是SEAVIV AideaStation R1,号称迷你AI算力中心。这个仅4升的金属小盒子,声称要在桌面上实现“AI算力自由”。那么这款产品真的能够满足本地AI的使用需求吗?我们就用实际体验给大家答案。
外观:质感出众,扩展丰富
SEAVIV AideaStation R1给人的印象就是精致与扎实的完美结合。整机采用全金属机身设计,触感冰凉且做工严谨,边缘的圆角处理既避免了意外磕碰,又增添了几分设计美感。机身侧面还有散热开孔,可以有效辅助散热。

SEAVIV AideaStation R1在体积上也做到了极致小巧,4升的容积仅相当于传统中塔机箱的十分之一,重量也控制在3kg左右,可以轻松放置在桌面的任何角落。正面的拉丝工艺面板与亮面按键形成质感对比,电源键和性能模式切换键的触感明确,反馈清晰。

接口配置方面,作为一台定位工作站的产品,SEAVIV AideaStation R1充分展现了其“小身材大接口”的设计理念。正面包含一个SD卡读卡器,导入素材更加快速方便;一个全功能USB4 Type-C接口,既能实现高速数据传输,也能外接显示设备;一个USB-A 3.2 Gen 2接口,可连接移动硬盘等数据传输设备;还有一个二合一音频接口,满足音频输入输出需求,日常使用时无需频繁插拔背部接口。

而机身背面的接口丰富程度更让人惊喜,显示方面提供了HDMI 2.1、DisplayPort 1.4,一个USB4 Type-C接口,最高支持四屏异显输出。一个3.2速率的USB-A接口,两个2.0速率的USB-A接口,适合连接键盘、鼠标等外设。还有一个RJ45网口和一组音频接口。
理论性能测试:小小机身,澎湃性能
既然定位迷你AI算力中心,SEAVIV AideaStation R1究竟为何如此自信?这都是因为其搭载了新一代AMD“Strix Halo”系列旗舰芯片——锐龙AI Max+ PRO 395。这款处理器采用创新的Zen 5架构和领先的台积电4nm FinFET工艺打造,拥有16颗超大核32线程设计,基础频率为3.0GHz,最高加速频率可达5.1GHz,还配备了80MB的(L2+L3)大缓存。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际测试来看看CPU部分的表现如何。

在CPU-Z测试中,锐龙AI Max+ PRO 395单核得分743.1分,多核得分15036分,无论是单核表现还是多核成绩都非常亮眼,,表现甚至超越了一些桌面处理器。

而在我们熟悉的CineBench R23测试当中,锐龙AI Max+ PRO 395得到了单核2010pts、多核35374pts的成绩,同样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
整体来看,锐龙AI Max+ PRO 395在CPU性能方面肯定可以算得上当下移动处理器产品当中数一数二的水平,即使对比桌面处理器也有一战之力。

图形性能方面,锐龙AI Max+ PRO 395集成了Radeon 8060S显卡,拥有40组RDNA 3.5架构的计算单元,频率为2900MHz,依托“统一内存架构”技术,能从内存中最高调配96GB的专属显存和16GB的共享显存,一举打破了传统显卡显存不足的困境。那我们就来看看这款显卡的实际表现如何。

在3D Mark Time Spy 测试中,Radeon 8060S显卡分为11651分,综合成绩为11393分,整体性能确实可与RTX 4060相媲美,搭配超大显存,可以充分满足生产力和游戏的使用需求。

在AI算力上,锐龙AI Max+ PRO 395搭载了XDNA 2架构的AMD锐龙AI NPU,AI算力高达50 TOPS,能高效处理各类AI相关任务。在UL Procyon的AI推理测试中,AMD Ryzen AI项目上,AMD锐龙AI Max+ 395处理器的NPU性能分数为1779分,能高效完成图像识别、语音处理等AI推理任务。

内存和存储方面,SEAVIV AideaStation R1集成128GB LPDDR5X内存,支持内存动态分配技术,能将大内存转化为大显存,保障超大模型加载顺畅,最高可支持235B大模型的加载。在AIDA64的内存测试中,读取速度为120.06GB/s,写入速度为212.4GB/s,拷贝速度为144.13GB/s,内存延迟为153.2ns,更高的速度意味着更高的显存带宽,也能确保日常使用时更加流畅。

存储方面,SEAVIV AideaStation R1搭载了两块1TB固态硬盘,拥有两个PCIe 4.0速率的M.2硬盘接口,方便用户根据需求进行容量拓展。使用CrystalDiskMark进行硬盘读写测试,测得读取速度为6107.24MB/S,写入速度为5270.31MB/S,4K随机读取速度为52.68MB/S,写入速度为141.37MB/S,高速硬盘的配备可以充分满足使用需求。

散热方面,SEAVIV AideaStation R1 采用 HyperCryo 散热架构,超大双CPU风扇结合环绕式对流风道协同带走热量,保障长时间运行的稳定与性能释放,在双烤30分钟状态下,处理器温度稳定在62度左右,即使风扇在全速状态下,噪音也在可接受范围内。
实际应用体验:生产力高效,大内存助力
看完基准的性能测试,我们一起来看看在生产力应用当中,拥有出色性能和超大内存的SEAVIV AideaStation R1有着怎样的使用体验。

在UL Procyon的照片编辑基准测试中,SEAVIV AideaStation R1取得了8559分的成绩,证明其有能力高效处理照片编辑过程中的各类操作,如调色、修图、图层管理等,满足摄影师等专业用户的需求。

在Procyon视频剪辑渲染测试中,调用Adobe Premiere Pro软件进行剪辑、渲染、导出等专业剪辑流程,最终得分高达22599分。在大内存和高性能加持下,即使处理大量的4K视频素材,也能保持流畅的操作和较快的导出速度,为视频创作者节省大量时间。

我们还实际使用Adobe Premier Pro软件进行了实际视频渲染导出的测试,在渲染导出一条时长3分47秒的4K工程文件时,实测导出时间为3分13秒,拥有出色的使用体验。
可以看出,在拥有128GB大内存以及出色硬件性能的加持之下, SEAVIV AideaStation R1可以充分满足创作者的使用需求,足以成为一台小体积的桌面工作站。
AI性能体验:本地大模型畅用无压力
既然号称迷你AI算力中心,那么AI性能的表现自然是我们最为关心的,下面我们就借助理论测试和实际体验来看看SEAVIV AideaStation R1的表现究竟如何。

在UL Procyon AI Text Generation Benchmark中,针对各类本地大模型的加载以及输出token的速度,SEAVIV AideaStation R1的表现也十分出色,Phi-3.5-mini-instruct项目获得975分,Mistral-7B项目获得862分,Llama-3.1-8B项目获得778分,Llama-2-13B项目获得956分,平均延迟和每秒Token数量也都有着出色的表现,证明其性能可以充分满足上述AI大模型的使用需求。

我们也实际使用LM Studio体验了SEAVIV AideaStation R1 的AI实力,进行了主流大语言模型本地部署测试。首先测试的是参数量较小的Qwen3 30B A3B模型,其模型包体大小达到17GB,加载该模型后,让其生成一份较为详细的活动策划案。最终设备输出了一份内容完整、细节丰富的策划案,内容详细结构清晰,生成速度达到65.18token/s,总计输出1946个token,首个token的响应时间仅为0.18s,生成速度快,响应思考时间短,完全能满足日常AI内容生成需求。

第二个测试选择了参数量更大的
deepseek-r1-distill-llama-70b模型,该模型整体包体大小达到30g,测试问题为钛合金和铝合金谁的硬度更高。生成结果上,DeepSeek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逻辑清晰,步骤完整。这次一共输出了953tokens,速度为4.99tokens/s,首个token输出用时仅为0.66s,即使面对较大参数量的模型,设备也能保持稳定的性能和较快的响应速度,证明其在处理复杂AI任务时的可靠性。
总结:未来体验的预演,助推AI普及
经过我们的体验,可以说SEAVIV AideaStation R1作为一款仅有4升的迷你工作站不仅成功将16核CPU、128GB内存和50TOPS NPU算力浓缩于精致金属机身中,更在实际测试中展现了令人惊叹的性能表现——从CPU多核强劲算力,到流畅运行70B参数大模型的AI能力,再到支持四屏输出的丰富接口配置,它用实力证明了"小体积"与"大算力"并非不可兼得。对于正在寻求本地AI部署解决方案的中小团队和个人开发者而言,SEAVIV AideaStation R1提供了一个既保障数据安全、又具备云端级性能的理想选择。

而在AI技术快速普及的当下,SEAVIV AideaStation R1的比起传统工作站笨重的机箱、复杂的组装和高昂的能耗,通过创新的统一内存架构和高效的散热设计,让用户在桌面上就能实现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和高效的创作体验,真正做到了"开箱即用"的AI体验。无论是工业设计、影视后期,还是软件开发、学术研究,这款设备都能提供稳定可靠的算力支持,让创作者可以更专注于创意本身,而非技术实现的桎梏。如果你也对SEAVIV AideaStation R1感兴趣,那么不妨点击下方链接了解详情吧。
购买链接:
https://item.jd.com/10176970994114.html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