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非常感动。
河南一位父亲到幼儿园接儿子时,看到孩子脚上的袜子只剩一只;
他急忙问儿子袜子去哪了,男孩却神秘地笑了,伸手从书包里掏出个鼓鼓囊囊的东西,正是那只失踪的袜子。
父亲疑惑地打开,瞬间愣住:袜子里竟裹着一只完整的炸鸡腿!
“爸爸,这是我给你和妈妈带的,快吃!”
男孩说着,小脸上满是 “我厉害吧” 的骄傲。
这一幕真的萌化了,那笨拙又真诚的举动里,藏着孩子对父母最纯粹的爱。
男孩在幼儿园吃到鸡腿时,没想着自己独享,满心都是 “妈妈爱吃”,可他找不到合适的容器,便急中生智脱下袜子当 “保鲜袋”——
他不懂 “卫生” 的复杂考量,也没想过光脚会着凉,只一门心思要把好东西带给爸妈,连悄悄咽口水时,都没动摇过这份心意。
这份不加修饰的 “惦记”,比任何精致的礼物都动人,因为它源于孩子对家庭爱的本能回应。
网友们看了视频纷纷破防,有人留言 “别嫌袜子脏,快吃!别让孩子失望”。
也有人分享自家孩子的趣事:把虾藏进裤裆、把瓜子仁塞进鞋子,都是用孩子气的方式传递牵挂。
视频最后,一家三口围坐在一起,你一口我一口分食那只鸡腿,吃得格外香。
其实这鸡腿的味道或许寻常,但裹在袜子里的真心、家人间的默契分享,让它成了最珍贵的美味 ——
它藏着的不只是肉香,更是一个孩子对父母最直白的感恩,和一个家庭最温暖的烟火气。
现代家庭中的孩子,从小被几个大人的爱包裹长大,像这个孩子这样懂得感恩的孩子却少之又少,作为父母,我们如何培养懂得感恩的孩子呢?
01
先 “接住” 孩子的心意,别让感恩被 “理性” 浇灭
故事里的爸爸没有第一时间说 “袜子脏,鸡腿不能吃”,而是先被孩子的举动打动 —— 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
很多时候,孩子的感恩行为会带着 “笨拙”:
可能是把幼儿园的小饼干捏碎了带回家,可能是用蜡笔画歪歪扭扭的 “妈妈辛苦了”,甚至像这个男孩一样,用 “不那么合适” 的方式藏礼物。
这时千万别说 “这有什么用”“脏死了别拿”,而是先回应他的 “心意”:
“谢谢你想着爸爸妈妈,这是我们今天收到最特别的礼物!”
孩子的感恩心就像小芽,你的肯定是阳光 —— 他会知道 “我惦记别人,别人会开心”,下次才更愿意主动付出。
02
让孩子 “参与付出”,而不只是 “享受给予”
男孩愿意脱袜子包鸡腿,本质是他 “愿意为爸妈牺牲一点舒服”(光着一只脚)。
这种 “付出感”,是感恩的基础:只有知道 “为别人做事要花力气”,才会珍惜别人的付出。
日常可以让孩子做些 “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妈妈做饭时,让他帮忙摆碗筷;
爸爸修玩具时,让他递工具;甚至买东西时,让他拎一两个轻的袋子。
做完后别急着说 “你真棒”,而是说 “有你帮忙,妈妈做饭快多了”“爸爸修玩具时,你递的螺丝刀正好用”——
让他明白 “我的付出能帮到别人”,慢慢就会理解 “爸妈每天做饭、送我上学,也是在为我付出”。
03
用 “具体场景” 教感恩,别空谈 “大道理”
孩子对 “感恩” 的理解,来自具体的小事,不是 “你要孝顺” 这种抽象的话。
比如吃鸡腿时,可以和孩子聊:“今天幼儿园的鸡腿好吃吗?你愿意留给爸妈,是不是因为你知道妈妈平时也会把好吃的留给你呀?”
散步时看到清洁工,可以说:“你看叔叔把路扫干净,我们才能踩着干净的路走路,要不要跟叔叔说声辛苦啦?”
就像故事里的男孩,他不是突然 “想感恩”,而是平时感受到了爸妈的爱,才会想着 “把好东西分享回去”。
把感恩教育放进吃饭、散步、送礼物这些日常场景里,孩子才会觉得 “感恩是平常事”,而不是 “要完成的任务”。
04
别 “透支” 孩子的感恩,多给 “正向反馈”
有些家长喜欢说 “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怎么不知道感恩”,或者强迫孩子 “必须谢谢叔叔 / 阿姨”—— 这会让感恩变成 “压力”,甚至让孩子反感。
正确的方式是 “轻引导 + 多肯定”:比如孩子像故事里那样带东西回家,先开心地收下。
然后说 “妈妈知道你想把好吃的留给我,特别感动。
下次如果想带,我们可以跟老师要个小盒子,这样你的袜子就不会脏啦,好不好?”
既保护了孩子的心意,又悄悄教了更合适的方法;
等一家三口分享鸡腿时,再跟孩子说 “和你一起吃,这个鸡腿比平时香多了”——
让孩子知道 “他的感恩,能让大家都开心”,这种正向反馈,会让他更愿意主动去感恩。
05
家长先做 “感恩的人”,孩子才会跟着学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故事里的男孩愿意分享鸡腿,大概率是因为他平时也看到爸妈分享 —— 比如妈妈把好吃的留给爸爸,爸爸会谢谢妈妈;
爸妈会给爷爷奶奶买东西,会跟孩子说 “爷爷奶奶照顾过我们,现在我们要疼他们”。
如果你平时会对服务员说 “谢谢”,会跟家人说 “今天辛苦你了”,会把旧玩具送给需要的小朋友并跟孩子说 “我们帮到别人啦”;
孩子自然会模仿你的样子,慢慢变成一个懂得记挂别人、愿意付出的人。
就像那个用袜子包鸡腿的男孩,他的感恩不是 “教出来的”,而是 “被爱出来的”——
因为他生活在有爱的家庭里,所以才会想着把爱传回去。
孩子天生就是一张白纸,后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取决于父母这个在“白纸”上作画的人,不想培养出一个“白眼狼”,快照上面说的方法试试吧!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