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深夜,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敲下一行字:"美国军舰和商船必须免费通过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这条看似疯狂的宣言,在72小时内引发全球航运界地震。
巴拿马总统穆利诺立即回应"运河主权不容谈判",埃及议员则翻出历史课本怒斥"运河开凿时美国还是婴儿"。这场围绕两条黄金水道的博弈,不仅撕开了美国霸权主义的遮羞布,更暴露出21世纪地缘政治博弈的新战场。
巴拿马运河的拉锯战已持续数月。2024年底特朗普胜选后,就多次扬言要"收回运河控制权",甚至暗示可能动用军事手段。
今年2月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访问巴拿马时,双方签署的安全合作备忘录初稿曾出现"外国军事基地"等字眼,被巴方四次打回修改,最终删除敏感条款。
这种"进三步退两步"的试探,在4月10日达到高潮:特朗普宣称已在巴拿马部署军队,而穆利诺总统在秘鲁访问时重申"运河永远属于巴拿马",但转头就宣布退出与中国签署的"一带一路"协议。
这种摇摆背后是残酷的经济现实。巴拿马运河每年创造近50亿美元收入,占该国GDP的6%,而美国占运河货运量的40%。当特朗普提出免费通航要求时,相当于要砍掉运河收入的"半壁江山"。
更危险的是,美国国防部提出的"优先通行权",可能让军舰随时封锁航道——正如1999年前美军驻扎时期,运河区曾禁止升起巴拿马国旗。
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策略,让巴拿马民间爆发持续抗议,4月初首都街头挤满举着"运河不是商品"标语的示威者。
苏伊士运河的争端则更具戏剧性。特朗普声称"没有美国就没有苏伊士运河",却对历史事实选择性失明:这条1869年通航的水道由法国设计、埃及劳工建造,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顶着英法联军压力将其收归国有。
埃及议员巴克里嘲讽道:"运河开凿时,美国还在襁褓中"。
现实中的苏伊士运河正经历寒冬——受红海危机影响,2024年通行费收入暴跌60%,埃及损失70亿美元,特朗普此时伸手,无异于趁火打劫。
两条运河之争折射出美国的地缘战略焦虑。控制巴拿马运河,可掐住中美贸易咽喉——中国40%的拉美商品经此运输;掌控苏伊士运河,则能强化对欧洲能源命脉的钳制。
这种野心在军事部署上显露无遗:美军计划在运河区储存安全资产,并寻求"培训、演习"特权,这让人想起1999年前的美军基地时代。
更微妙的是,美国试图将中国塑造成"运河威胁",其国务院声明妄称要"防范中国共产党影响",却被中巴双方接连打脸。
国际社会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当美国强推霸权时,中国始终保持克制——驻巴使馆明确表示"从不插手运河事务",这与美国威胁形成强烈反差。
哥伦比亚、智利等拉美国家集体发声支持巴拿马,埃及民众在社交媒体发起#运河属于埃及#话题,阅读量突破10亿。
就连美国传统盟友欧盟也态度暧昧,德国媒体直言"运河是欧洲生命线",暗示不会轻易让渡权益。
这场运河风暴的经济涟漪正在扩散。若美国军舰免费通航成真,巴拿马每年将损失15-20亿美元收入,相当于全国医疗预算的三倍;苏伊士运河若被迫对美让步,埃及本就脆弱的外汇储备将雪上加霜。
更深层的威胁在于规则破坏——当前全球16条海运要道中,美国试图控制的数量已从里根时代的8条增至12条。这种"航道霸权"一旦得逞,国际贸易体系将面临碎片化危机。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956年英法为夺回苏伊士运河发动战争,最终在美苏压力下撤军;1999年巴拿马民众用鲜血换回运河主权,如今又面临相似考验。
特朗普政府或许忘了,当年纳赛尔收回苏伊士运河时,美苏尚且支持埃及反抗殖民遗产。
而今美国自己扮演起"新殖民者"角色,这种倒行逆施终将被时代浪潮吞没——就像巴拿马运河博物馆里陈列的染血国旗,提醒世人:水道可以疏通,主权不容交易。
更新时间:2025-05-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