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蕴侠:中统高级特务,为隐藏身份40岁娶邵春兰,历经8年终结案

黄埔四期毕业、在上海法学院深造7年,凭这两张“文凭”,郑蕴侠1933年后担任国民政府中央司法院法制专员、军法执行总监部司法长、“中统”少将专员。

比起“中统”,很多人更了解“军统”,这两个组织都是当年蒋介石为维护其政治建立的特务组织。军统的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因其属于军事序列,所以一般简称为军统。

而中统的全称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因其始终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所掌控,所以一般简称为中统。

军统的代表人物就是戴笠和毛人凤,而我们今天要说的郑蕴侠,他在中统组织的地位也似乎接近戴笠,他和戴笠均为少将军衔。

郑蕴侠是怎么加入到中统这个组织中的呢?

他于1907年出生在江西一个官宦家庭,从小生活在四川和重庆。郑蕴侠的父亲郑宗尧是东京帝国大学的留日高材生,学成回国后,他来到孙中山先生身边,在元帅府工作。

在父亲的影响下,郑蕴侠也从小就明白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一道理,天生聪慧,刻苦学习的他考入上海法律系。

就在家人以为他要从事律师一职时,他又转弯考入黄埔军校四期。北伐战争打响后,郑蕴侠参加了北伐队伍。台儿庄战役打响后,郑蕴侠率领一支政工队支援前线,参加了藤县守卫战,在战争的过程中,他目睹抗日名将王铭章倒在日寇的刀枪之下,消灭日寇,扬我国威的信念在郑蕴侠心中滋生。

但是在抗战后,郑蕴侠却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1949年,为阻止重庆解放,重庆卫戍总司令杨森特意和郑蕴侠联手合作组织了一个“东西山游击纵队”。但这支队伍很快就被解放军给瓦解了。

由于之前郑蕴侠曾亲自指挥打伤郭沫若、李公朴。曾亲自率领特务捣毁新华日报社,导致他非常害怕自己成了解放军的“眼中钉”,更别提他之前还参与了重庆“沧白堂事件”。

如果自己被俘,那绝对落不得一个好下场。想要活命,他只能隐藏身份躲藏起来,奈何他千算万算,都没有算到自己的司机李增荣会被策反。

1949年12月的一天,重庆解放军军官会公安处内,侦察科科长带着一个穿着旧军装的男子,走进负责追捕国民党重要匪特人物的陈处长办公室。

这个人不是别人,他就是郑蕴侠的司机李增荣。

李增荣老实汇报:“我没有完成好地下党安排给我的活捉郑蕴侠的任务,他在逃往成都途中因为卫士的数量太多,导致我没有办法行动,只好找机会在他乘坐的吉普车引擎中撒了一包沙子,让车在逃跑路上熄火,但没想到他还是给跑了!”

郑蕴侠为何会选择来成都呢?显然,成都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地,当时成都是唯一通往台湾的路,他要来成都搭乘前往台湾的飞机,但是因为逃往道路被堵死,郑蕴侠只能放弃去台湾的计划。

除了台湾之外,郑蕴侠还给自己留了后手,他可以选择去滇缅金三角地区。郑蕴侠曾经跟着国民党远赴中国驻印缅远征军工作,所以对这些地区他算熟悉。

因此,郑蕴侠给自己设计一条逃跑路线:渡过赤水河、经由贵州去云南然后越境到金三角。

郑蕴侠的逃跑计划进行得不顺利,当时中央有关部门已经知道郑蕴侠是“中统”的大特务,也知道他作恶多端,在周总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指示下,各部门已经向郑蕴侠布下天罗地网。

等他逃到赤水河后,发现河边早就布满了士兵,前进不行,他只能选择后退。郑蕴侠一路躲躲藏藏,又回到川南重镇泸州,寻到一处偏僻小栈道落脚。

为了掩护身份,郑蕴侠掏出身上所有的钱,买了1000把梳子和许多干桂圆,这些产品都是泸州当地特产,他要假扮当地生意人的身份继续谋求生路。

在这期间,郑蕴侠认识了一个疑似军统特务的“王大哥”。随后,此人帮他私刻公章伪造身份,让他以“刘正刚”的身份顺利在涪陵一家榨菜工厂当上小工。

郑蕴侠老说些“我们工人阶级要“当家作主”之类的新名词,又肯吃苦耐劳,他一下子从特务摇身一变成了厂里面的“积极分子”。

此时,大批志愿军部队入朝作战,粮食和医药短缺严重,炒面、榨菜都被列为优先级供应物资,榨菜厂也就成了具有战略保卫价值的目标。

为了保护这个厂子,解放军接管了它,这一举动可把郑蕴侠给吓坏了,他这就是直接暴露在对方面前了,郑蕴侠毫不犹豫拔腿就跑,随便找了个借口后就逃跑了。

随后,郑蕴侠又用“刘正刚”这个名字逃到贵州省务川县濯水镇,摇身一变又成了专门卖针线梳子和火柴的小贩。当地人河大娘见他“可怜” ,于是说:“兄弟,你先住在我的铺子里,我来为你想办法。”

就这样,他隐蔽在何大娘的院子里。

1953年的一天,郑蕴侠突然意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他现在已经40岁了,自己虽然很贫穷,但是有手有脚,可以干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竟然还没有成家,这在一个封闭的山中小镇,是一件很不正常的事情。

为了能更好的隐藏身份,郑蕴侠决定娶妻生子。在乡亲们的介绍下,郑蕴侠认识了一位名叫邵春兰的农妇,她长相普通,经历过战乱,渴望拥有稳定的家庭生活。

就这样,郑蕴侠和邵春兰组建了新家庭。在小镇里待的这些年,郑蕴侠当年的少将风采已经消失不见,此时的他衣衫褴褛,肤色黝黑,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的,无论谁看都是名副其实的当地人的样子。

那天,郑蕴侠在村里见到一个熟悉的面孔,这个人叫汪恒兴,曾经在重庆和郑蕴侠有过交往,突然间的偶遇让两人都大吃一惊。

汪恒兴的出现让郑蕴侠大叫不妙,他要出去躲一阵子。从贵州回来后,邵春兰告诉他,濯水镇来了两个很奇怪的杂货客,一来就要找摊贩了解情况。

听了这话,郑蕴侠冷汗直流,还好自己提前离开了,不然他可能就被共军给抓住了。

虽然自己这次又躲过一次抓捕,但是郑蕴侠也清楚知道,眼下的中国已经是共产党的天下,他就是再机智灵敏,早晚有一天还是会落入共军手中。

所以从这之后开始,郑蕴侠就落定濯水镇,再也没有跑出去过。

郑蕴侠毕竟是有学识的国民党高官,他和真正没有读过书的农民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虽然郑蕴侠的外貌、穿搭都非常接近本地人,但是他内在的东西却不会因环境而改变。

在濯水县待的时间越长,当地人也隐隐察觉到他的不一般,虽然郑蕴侠一直把自己伪装成一个文化不高的农民,但是他偶尔会冒出几个成语。

当地人发现后,立刻上报给镇里的干部,干部又立刻把这事上报给县里的公安局,从这之后,郑蕴侠就成了重点关注对象。

1958年5月,郑蕴侠被突如其来的警察堵在家门口,这一天,重庆公安局正式传唤他,至此,这位潜伏长达8年的中统高级特务正式落网。

很快,郑蕴侠被抓捕的消息传遍了濯水镇,濯水商店经理对此事还感到莫名其妙:“这会不会是抓错人了?在我的认知里,他始终是个很老实的人呀!怎么会跟特务挂上关系呢?”

不单单是这个经理感到意外,跟郑蕴侠走得近的村民们也感到意外,不知是郑蕴侠演得太好,还是他确实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有所转变,这都不能否认他曾经杀害共军战士的事实。

不过,共产党最终还是对他网开一面,在最终判决时,由原先的死刑改成了有期徒刑15年。

1975年,郑蕴侠被释放出狱,此时的他已经是68岁的高龄老人了。

郑蕴侠的亲身经历给我们带来深刻反思,首先,他因错误的选择,将自己推向了人民的对立面,其命运也随之走向悲剧。这警示我们,在人生重大抉择面前,必须坚守正义。

其次,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无论郑蕴侠如何伪装、躲藏,最终都难逃法网。这彰显了法治的力量,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必将受到应有的制裁。

最后,共产党对待战犯的态度也展现出博大胸怀与历史担当。将郑蕴侠的死刑改为有期徒刑,体现了法治的温度与改造罪犯、给予其重新做人机会的决心,这启示我们,对待犯错之人,在依法惩处的同时,也应给予其改过自新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中统   特务   军统   身份   台湾   成都   重庆   当地人   国民党   年终   高级   组织   历史   邵春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