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新桃花源,科技创业加传统焕新!澳门人的梦想照进现实

在去年,何金燕在横琴澳门新街坊开了家葡式糕点店。

这是她的大湾区第一家分店,这位自嘲“没文化,唔识字”的老板娘,守着夫家百年手艺,在澳门做了13年生意,终于踏出了舒适区。

熬制西洋牛油糕可不是件容易事,两个人抱不动的热铁锅,得连续搅拌8小时。

从水状熬到糊状,再放凉成型,整整三天时间才能出一批。

饮食在何金燕心里挺,神圣,她总说自己能感受到食谱里的力量。

在澳门政府支持下,她早去过不少内地城市参展,受欢迎的程度给了她走出来的底气。

来横琴之前,何金燕不是没犹豫过。

澳门的市场熟门熟路,换个新地方,能不能被认可还是未知数。

但横琴给的租金补贴、诚信店背书,还有大型展会的机会,让她觉得不试试可惜。

如今看来,这个决定没做错,好产品走到哪都有市场。

传统手艺跨界老味道闯出新天地

像何金燕这样的澳门老字号,在横琴已经超过200家。

澳门的传统美食产业不算小,但地域局限摆在那,想做大就得走出来。

横琴刚好给了这样一个平台,不仅有政策扶持,还能对接大湾区的广阔市场。

何金燕带着她的葡式糕点参加粤港澳大湾区老字号博览会时,不少人都是第一次尝到这种特色美食。

土生葡人的应节食品,原本只在澳门的街巷里流传,现在通过横琴这个窗口,被更多人知道。

这不仅是生意的拓展,更是文化的交流,传统手艺跨界不容易。

很多老手艺守着“原汁原味”,却不懂怎么适应新市场。

何金燕的聪明之处,在于她没丢了老工艺,又抓住了政策的机遇。

她的故事也给其他澳门传统从业者提了个醒,固守舒适区可能只能维持现状,走出来才能看到更多可能。

如果说何金燕是带着老味道跨界,那吴碧君就是带着专业技能闯市场。

这位澳门执业大律师,2011年就拿到了资格证,却一直觉得澳门的法律市场有点“施展不开”。

澳门城市体量不大,一些大型集团、金融机构的业务,她以前很少有机会接触。

2020年,吴碧君加入了横琴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协会,后来还成了副理事长。

这个选择让她的职业道路豁然开朗,通过横琴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她接触到了更广阔的法律市场。

原本在澳门的局限,在横琴变成了新的机遇。

专业人士破壁新舞台实现价值

吴碧君遇到过一个挺有代表性的案子。

一位澳门雇主没按内地法律规定解雇当地员工,双方闹起了纠纷,这个案子让她真切感受到了跨境法律服务的难点。

三地法律体系不一样,大家的认知基础也有差异,沟通起来很容易有矛盾。

更关键的是,她得从律师转换成调解员的角色。

调解员不能只站在一方立场,得中立看待问题,还要洞察双方的文化差异和沟通习惯。

好在她从小读葡语学校,后来又学了粤语和普通话,跨境语言优势帮了不少忙,案子最后顺利办结。

横琴的联合调解模式确实靠谱,内地调解员加港澳调解员的组合,能更好地兼顾不同法域的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再加上横琴出台的商事调解条例、跨境执业管理规定,给像吴碧君这样的专业人士搭起了发展的桥梁。

现在在横琴跨境执业的港澳专业人士已经有一千六百多人,覆盖了法律、医疗、建筑等多个领域。

专业人士的跨界,其实是琴澳规则衔接的缩影。

两地要真正融合,不光是路通了、人来了,还要让大家在工作中没有制度障碍。

横琴做的这些探索,既解决了专业人士的发展问题,也为区域融合扫清了不少阻碍。

传统产业和专业服务在横琴扎根,新兴产业也在这儿冒了头。

汪一鸣毕业于澳门大学,2009年母校在横琴建新区时,他就知道了这个地方。

他一直觉得澳门第三产业太突出,想做科技项目,空间有点不够。

而横琴的面积是澳门的好几倍,发展空间不言而喻。

2021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发布后,汪一鸣觉得“时候到了”。

他的团队要做的葡语大模型,刚好契合横琴对接葡语国家市场的定位。

做这个项目挺考验耐心,既要耐得住寂寞搞研发,也得等政策和市场的机会。

横琴给的支持很实在,办公场地免租八成,还有税收优惠,这些政策放在全国都很有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横琴还成立了数据跨境服务中心和大模型合规指导中心,从开发到应用,都有合规指导保驾护航。

2025年5月,国内首个面向葡语国家市场的行业级大语言模型顺利发布,这背后离不开这些支持。

万浩光和他的团队也选择了横琴,他们做绿色节能产业,第一次来横琴就觉得这里的环境和产业规划特别契合。

入驻南方电网横琴数字零碳岛共享实验室后,他们参与了电力鸿蒙操作系统的相关工作,推出的太赫兹节能设备,还卖到了大湾区、东南亚及葡语系国家。

科技创业看着光鲜,其实挺辛苦。

万浩光说自己通宵加班后开车回澳门,路上的绿意能让他放松不少。

汪一鸣周末喜欢爬小横琴山,站在山顶能清楚看到两座城市的连接。

那条隔着琴澳的河,既是界线,更是纽带。

除了创业和工作,越来越多澳门人把生活也搬到了横琴。

单牌车能直接开过来,通关不用下车,澳门的药在横琴也能用。

还有“足不出澳”就能办的商事登记服务,让办事更方便。

下班回澳门,周末在横琴打网球、骑马,带孩子和宠物游玩,这种双城生活已经成了不少人的日常。

再过不久,十五运的自行车赛和网球赛就要在横琴举办。

这里之前已经办过不少大型赛事,硬件和经验都够。

到时候,来自澳门和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游人会聚集到这里,横琴又会迎来一片热闹景象。

琴澳融合四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2.8万澳门人的真实生活,是7300家澳资企业的扎根生长。

从传统手艺到科技研发,从专业执业务到日常起居,两地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想象,而横琴的新桃花源,是澳门人用创业、工作和生活一点点写出来的。

这些来自民间的力量,是琴澳融合最鲜活的注脚。

未来,随着更多人参与进来,更多产业落地生根,这片新桃花源里,还会有更多精彩故事等着被书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2

标签:美食   桃花源   澳门人   现实   传统   梦想   科技   澳门   市场   手艺   专业   商事   人士   产业   案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