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40亿美元“卖身”背后:不卖咖啡,卖的是生存门票

星巴克为何40亿美元“卖身”?

“卖身”是真是假?

最近,一条“星巴克40亿美元卖身”的消息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别急,这不是星巴克要把自己整个公司卖掉,而是指它计划将部分市场的特许经营权以“类卖身”的方式交给本地巨头运营。简单说,就像你开了一家特别火的奶茶店,忙不过来了,找个靠谱的伙伴帮你管几个分店,你收点“加盟费”和分红。

从一杯咖啡到一套模式

星巴克最早只是美国西雅图的一家小咖啡馆,靠现磨咖啡和“第三空间”理念火了。但光靠直营开店,速度太慢。于是它搞出了“特许经营”:总部输出标准——从咖啡豆配方、机器型号到店员微笑弧度,合作方出钱出力开店,双方分成。这种模式像复制粘贴,让星巴克快速铺遍全球。

但问题来了:有些市场“水土不服”。比如在茶文化根深蒂固的地区,人们觉得30元一杯的拿铁太贵,还不如喝茶聊天。直营店成本高、盈利难,星巴克索性“甩包袱”:把难啃的市场交给本地企业运营,自己轻装上阵。

为什么是现在?

疫情后,全球消费习惯变了。很多人习惯在家喝挂耳咖啡,办公室楼下的小众咖啡馆也更受年轻人青睐。星巴克面临双重压力:一边是瑞幸等低价品牌的“贴身肉搏”,另一边是消费者对“标准化”的疲劳。40亿美元的“卖身”计划,本质是断臂求生——集中资源守住核心市场,同时借本地企业的渠道下沉扩张。

从商业到生存逻辑

这背后有个更深的道理:大品牌开始“放权”。过去,跨国企业总想完全控制供应链和门店,但现在发现,“本地化”才是关键。比如在东南亚,星巴克合作方可能推出榴莲拿铁;在中东,咖啡里加香料或许更受欢迎。这种“放权”不是认输,而是以退为进——用灵活性换增长空间。

没有永远的巨头,只有适者的生存

星巴克的“卖身”不是衰落信号,而是商业理性的进化。就像森林里的大树,阳光充足时拼命长高,雨季来了就把养分集中在主干上。未来,我们可能看到更多跨国品牌“拆解自己”——把不擅长的部分交给更懂本地市场的人,自己专注做品牌和研发。这种“碎片化生存”,或许是全球化2.0时代的新活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6

标签:美食   门票   咖啡   美元   市场   品牌   咖啡馆   里加   西雅图   巨头   模式   计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