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刷到条美国街头采访,镜头里那个宝妈举着空奶粉罐,语气里满是懵,“以前总觉得美国啥都不缺,现在连孩子奶粉都得抢,咱这‘超级大国’,该不会是真的不行了吧?”
国会听证会上,有议员攥着硅谷企业的亏损报告追问“芯片禁令到底卡了谁的脖子”,连《纽约时报》的前外交官专栏都在叹“盟友越来越不听招呼,咱这点影响力还剩多少”。
过去几十年里,“超级大国”基本就是美国的专属名片,现在连自己人都开始打问号,这事绝不是空穴来风。
而且,只要有人提“美国还是超级大国吗”,下面准会跟着一句追问,要是美国撑不起这头衔,全世界谁能接过来?
美国的这份“超级大国焦虑”,不是专家坐在办公室里瞎聊,是老百姓摸得着、看得见的现实。
在逛美国超市,日用品货架时不时就空一块,标签上印着“供应链延迟”,可不是一两天就好,车企工厂门口,工人举着牌子抗议“芯片断供,我们要失业”,这些都不是偶尔发生的小事,是持续快两年的常态了。
更让美国人闹心的是“自己坑自己”的政策,本来想靠芯片禁令卡别人的脖子,结果先把自己的芯片企业坑惨了。
有媒体报道,硅谷有家巨头去年因为没法给亚洲客户供货,营收直接少了30亿美元,最后只能裁掉近万人。
连盟友都不买账,欧盟嘴上跟着美国喊,背地里偷偷跟其他国家签贸易协定,日韩也没真听话,悄悄给本国企业开绿灯,避开美国的限制。
其实不光老百姓慌,连国际媒体都看在眼里。
欧洲《经济学人》做了个调查,问“你觉得美国还是超级大国吗”,只有41%的人说“是”。
比5年前整整降了23个百分点,日本《读卖新闻》的评论更直接,说“美国的影响力就像温水煮青蛙,慢慢退了,好多人还没反应过来”。
现在全世界都在看,以前说一不二的美国,为啥连自家供应链都稳不住,连盟友都管不住?说到底,是“超级大国”该有的那些硬实力,正在一点点掉链子。
先掰扯明白,“超级大国”这头衔不是哪个机构盖个章就认的,是国际关系里公认的硬标准,得满足七个条件,少一个都差点意思。
简单说就是,经济得抗造,科技得有话语权,军事得镇得住场,国际上说话得有人听,还得有制度吸引力、能自己搞定资源、能把影响力撒到全球。
咱们拿这把“尺子”好好量量现在的美国,短板一下子就露出来了。
美国GDP名义上还是世界第一,但里面的“水分”真不少。
2023年的数据摆在那,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只有10.8%,连全球主要工业国的平均水平都没到。
其实就是看着盘子大,真正能扛事的“实体经济”没多少,大多是金融衍生品、虚拟经济这类“虚头巴脑”的东西。
之前贸易战,美国想卡别人的稀土供应,结果自己先慌了,美国90%以上的稀土都靠进口,一旦断供,新能源汽车、军工产品的生产直接就得停。
去年就有家车企因为缺稀土,把某款电动车的产能砍了一半,工人都快没活干了。
日常生活品更不用说,衣服、玩具、甚至一部分药品都靠海外代工,供应链一断,超市货架立马就空。
最讽刺的是,美国自己加的关税,最后全让老百姓买单,有研究说,每个美国家庭每年得多花800多美元买东西,这钱掏得冤。
再看科技这块“王牌”,以前一提尖端科技,大家第一反应都是美国,现在不少领域早被追上,甚至超过了。
就说高超音速飞行器,中国早就实弹测试成功,还能精准打移动目标,美国试了好几次都失败了,高能激光武器,中国的都能在海上拦无人机了,美国的还在实验室里折腾,量子技术更明显,中国“墨子号”卫星都稳定运行好几年了,美国的量子网络连实际用途都没形成。
连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都承认,在5G基站数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上,中国已经超过美国了。
军事实力的“含金量”也在降。
以前美国军队号称“全球到达、全球打击”,现在别说跟大国叫板,连胡塞武装这样的非正规力量都敢跟它对着干。
红海危机里,美军天天派军舰拦截胡塞武装的导弹,一天成本就超200万美元,可还是拦不住,商船该被袭击还是被袭击,最后只能绕远路,全球贸易成本一下子涨了不少。
这哪还有半点“军事超级大国”的样子?
前段时间巴以签了第一阶段停火协议,有人还吹“这是美国的功劳”,可你查下细节就知道,真正在中间斡旋的是卡塔尔和土耳其。
卡塔尔负责跟哈马斯谈条件,土耳其协调各方立场,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所谓的“斡旋”,其实就是给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打了个电话施压。
结果呢?停火没几天,以色列就重启对加沙的空袭,美国连劝住自己盟友的能力都没有,所谓的“影响力”不过是自欺欺人。
还有G20峰会那事儿,美国提出个“重建更好世界”,想跟中国的项目抢风头,结果响应的国家还不到10个。
反观中国,这些年跟150多个国家合作搞基建,从东南亚的高铁到非洲的港口,实实在在落地的项目一抓一大把。
两相对比,谁的影响力更实在,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既然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晃得厉害,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中国能不能接”。
但说实话,要是按传统超级大国的标准,比如靠军事扩张、经济掠夺搞霸权,中国还真不算。
咱们从不想搞什么“势力范围”,也不会用武力强迫别人站队,这跟美国的路子完全不一样。
但为啥越来越多国家觉得,中国有“超级大国潜力”呢?因为中国走的是另一条路,一条不靠霸权、靠实力和共赢的路。
回望历史,中国以前被帝国主义侵略过,太清楚霸权的危害了。
咱们发展经济,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不是为了掠夺别人,壮大国防,是为了不让别人再用“实力地位”压着咱们说话,不是为了欺负小国。
就像杨洁篪之前说的“你们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这话现在分量越来越重,不是因为中国想跟美国争高低,是因为中国有了不被欺负的底气。
再看实力,中国的制造业就是最好的例子。
以前美国靠制造业称霸全球,巅峰时期制造业占全球30%,现在中国制造业占比已经超过30%,而且不是“低端代工”,是从低端到高端全覆盖。
就说纺织业,很多人觉得这是“落后产业”,可中国的纺织车间里全是机器人,一条生产线一天能产几千件衬衫,成本比印尼人工生产低30%还多。
去年印尼最大的纺织企业斯里泰克斯倒闭,就是因为拼不过中国企业的技术和成本,这不是靠低价竞争,是靠技术升级的“降维打击”,比当年美国的“福特流水线”更有韧性。
新能源领域更明显,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占比超60%,而且核心的电池技术是自己的,不用看别人脸色。
有个欧洲车企高管就说,“以前我们觉得中国只会造便宜车,现在才发现,他们的技术比我们还先进,价格还更实在。”
而且,咱们帮东南亚国家建高铁,不是为了控制它们,是为了帮它们打通物流,让它们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
中老铁路开通后,老挝GDP年均增速提升了1.2个百分点,以前从老挝运货到泰国得折腾好几天,现在几个小时就到了,帮非洲建港口,不是为了占人家的地盘,是为了让非洲的矿产、农产品能更方便地运到全球,卖个好价钱。
这种“帮别人就是帮自己”的共赢模式,跟美国“要么跟我走,要么就制裁你”的霸权逻辑,完全是两回事。
很多西方国家把中国叫“第二个超级大国”,其实是用自己的霸权模板在套中国,他们没搞懂,中国从来不想当“第二个美国”,只想走一条让自己发展、也让别人受益的路。
以前冷战一结束,美国成了独一份的超级大国,全世界好像都得听它的。
可现在不一样了,欧洲在搞“战略自主”,自己跟俄罗斯谈能源合作,自己搞防务联盟,东南亚国家也不再选边站,跟中国、美国、欧盟都保持合作,世界早就不是“一个超级大国说了算”的时代了。
未来的世界,拼的不是“谁能威慑别人”,而是“谁能解决问题”,比的不是“谁的盟友多”,而是“谁能带来共赢”。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路子其实更符合未来的趋势。
比如气候问题,美国之前退出《巴黎协定》,差点让全球气候谈判崩盘,是中国一直在推动各方协商,最后才促成协定落实。
新冠疫情的时候,美国自己囤疫苗,还限制疫苗出口,中国却向120多个国家提供了疫苗援助,帮很多小国渡过了难关。
还有全球供应链,美国搞“脱钩断链”,让不少企业陷入困境,中国却一直在推动“产业链协同”,帮东南亚、非洲的企业接入全球市场,让大家都有饭吃。
这些事跟“霸权”一点关系没有,却实实在在解决了全球面临的问题。
就像有人说的,以前提起“超级大国”,大家想到的是航母、导弹、制裁,以后再提“超级大国”,可能会想到高铁、疫苗、合作,这不是说军事、经济不重要,是说光靠这些不够,还得能带动别人一起发展,能帮世界解决难题。
说到底,美国的“超级大国”招牌不是被别人抢走的,是自己在经济、科技、影响力上一步步掉链子弄丢的,中国的潜力也不是靠跟美国比来的,是靠自己踏实搞发展、走对路攒下来的。
未来的世界,不会再是“一个国家说了算”,但中国这种“靠实力解决问题、靠合作实现共赢”的模式,大概率会成为新的方向。
其实咱们不用纠结“谁是下一个超级大国”,更该关注的是“这个世界需要什么样的超级大国”。
显然,靠霸权、靠掠夺的老路走不通了,靠共赢、靠实干的新路才更有生命力,而中国,正在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稳。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