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案发后,蒋介石大开杀戒:九位国民党中将遇害,分别是谁
1950年,蔡孝乾的叛变引爆“吴石案”,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让台湾地下组织遭遇灭顶之灾。
惶惶不安的蒋介石将失败的怒火倾泻于“通共嫌疑”者身上,在岛内掀起血腥清洗,仅吴石案前后就有9位国民党中将惨死于屠刀之下,他们的结局写满了时代的残酷与悲剧。
吴石案核心:两位中将同日殉难
• 吴石:这位被誉为“密使一号”的国防部参谋次长,虽非中共党员,却在1947年起便冒着生命危险为革命传递核心军事情报,罗青长曾评价“过江后有吴石”,足见其贡献之重。
他与蔡孝乾的地下工委本无直接关联,却因协助朱枫办理通行证的偶然事件,被特务顺藤摸瓜锁定。1950年6月10日,吴石在台北马场町刑场从容就义,留下“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的绝笔,用生命践行了对民族大义的坚守。

• 陈宝仓:作为民革成员的陆军中将,他曾在淞沪会战、万家岭大捷等战役中浴血抗敌,右眼被敌机炸伤仍不下火线。
1948年正式投身革命后,成为吴石情报组核心成员。特务在吴石住处搜出他手书的军事布防情报底稿,笔迹鉴定让他身份暴露。
即便遭受酷刑折磨至被抬回牢房,他始终坚称仅是正常职务行为,最终与吴石同日遇害。其骨灰由友人冒险偷渡带回,见证了烈士的忠魂不灭。

军统元老:卷入漩涡的“十人团”成员
• 周伟龙:这位黄埔四期毕业的军统“十人团”骨干,曾因救下戴笠而结为生死之交,更因策划刺杀投敌倾向的唐昭仪声名鹊起。
1948年授中将后,任交通警察第一总局局长的他受程潜影响思想转变,将大批军用物资调往衡阳支援湖南起义。1949年因屡次“阳奉阴违”拒绝调兵,被蒋介石疑为“通共”逮捕。1950年6月,这位军统元老在新竹遇害,成了蒋介石巩固权力的牺牲品。
1951年大清洗:五位中将的致命劫难
• 李玉堂:黄埔一期出身的“三王一李”名将,曾在抗日战场立下赫赫战功。1949年驻守海南岛时,经地下党动员决定起义,却因联络不畅错失时机被迫撤台。
1950年底,因地下人员李刚被捕供出其事,李玉堂夫妇与内弟等11人落入敌手。即便众将领求情,审判长两次改判,蒋介石仍以“耻”字驳回,最终批示“可也”核准死刑,1951年2月,夫妇二人在台北碧潭遇害,1983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 李延年:这位历经北伐、抗日的中将,在淮海战役中因部队溃败被蒋介石记恨。吴石案引发的猜忌潮中,他因与部分进步将领过从甚密,被罗织“通共”罪名。1951年,未及申辩便被处决,成为蒋介石泄愤的替罪羊。
• 孙明瑾:作为黄埔六期生,他曾在常德会战中壮烈殉国,却在死后两年因“生前与共党有联络”的莫须有罪名,被蒋介石下令追认为“通敌叛逆”,遗骸遭破坏,成为九人中最令人扼腕的冤魂。
• 廖运泽:长期在桂系任职的中将,因与李济深等民主人士交往密切,在1951年的清查中被指“意图策反部队”。即便他始终否认指控,仍难逃死刑判决,成为派系斗争与政治清洗的牺牲品。

• 陈章:出身粤军的中将,在渡江战役后随部撤台。因早年曾保护过进步人士,被特务翻出旧账,扣上“通共预备犯”的帽子。1951年秋,在台北郊外被秘密处决,家属甚至未收到正式通知。
九位中将的鲜血,染红了台湾白色恐怖的岁月。他们中既有主动投身革命的勇者,有被猜忌构陷的冤魂,也有因立场摇摆而殒命的悲剧人物。
蒋介石以“宁可错杀千人,不可放过一人”的残暴手段维系统治,却终究掩盖不了其政权的腐朽本质。这些逝去的中将,或为信仰献身,或因冤屈离世,他们的故事共同拼凑出那段历史的黑暗底色,也让“马场町的枪声”成为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血色警钟。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