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庭院透着满满的现代气息。
汽车驶离南沙河快速路主干道,很快就进入迎泽区的东部山区,窗外的景致从高楼林立变为树木环绕。没过几分钟,车辆拐进一条沥青公路,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草木的清新气息——外麻地沟到了。
秋日的村庄别具韵味,道路平坦宽阔,两侧风光截然不同:一侧是庄稼地,另一侧则是透着现代感的“新农家”。“快进来坐,喝点刚煮好的养生茶。”看到来客,霞栖民宿的老板张晋英笑着从庭院里迎出来。
这位土生土长的外麻地沟人是返村创业的“先行者”。几年前,家里的老房子因年久失修出现破损,翻修时,看着越来越美的村子,想着日益红火的乡村旅游,张晋英萌生了开民宿的想法。
如今,原本破旧的老房子已变成两层高的“新农家”。农家庭院里别有洞天:喷泉在鱼池中央吐着水花,锦鲤在水中自在游弋。角落的木质平台上摆放着蒲团,成了客人“修身打坐”的去处。旁边的乐舍茶馆里,古韵悠悠的乐曲缓缓流淌,张晋英时不时地会拿起埙吹奏一曲。“客人来了能自己在厨房做饭,想放松了就打打桌球、在按摩椅上‘躺平’,累了就来茶馆品品茶、听听曲儿。” 张晋英一边给客人倒茶,一边笑着说:“不少客人说在这儿能真正卸下压力,感受山村的慢生活。”
沿着村路往前走,一家名为“叁叙·香椿树下”的休闲吧格外惹眼。推门进院,院中央是一株香椿树。这个小院是闫玉亮的“心血之作”,国庆节前夕刚刚开业,这里兼具餐吧、户外拓展、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
“来,上屋顶看看,视野更好!”闫玉亮热情地领着客人爬上屋顶露台。果然,登上露台,眼前豁然开朗,远处的青山尽收眼底,近处的农田铺展成黄绿相间的画卷。“这里能办露天烧烤、生日派对,朋友们可以在这里一起热闹。”闫玉亮说,“别看是乡村,交通特别便利,采买的食材也新鲜。我喜欢画画,身边还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想把这里打造成‘室外乐园’,让大家能一起画画、骑车爬山,共享山村美景。”
外麻地沟的变化离不开迎泽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离不开郝庄镇东山党支部的引领。“以前村里的路不好走,一下雨全是泥,晚上黑灯瞎火的,谁愿意来?”郝庄镇东山党支部书记王冀平感慨道。
2023年,外麻地沟、里麻地沟、大窑垴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3.4公里的道路重新翻修硬化,6.5公里的给排水管线铺设到位,排水管网全部入户,还配套添置了环卫设施。8000平方米的建筑立面美化工程同步展开,620余株灌木栽种在道路两侧,100余套路灯照亮了山村的夜晚。“现在,从朝阳街开车过来也就10来分钟,路网通畅得很。”王冀平说。
迎泽区还对东山进行持续绿化,外麻地沟、里麻地沟、大窑垴周边山上绿化面积超千亩,原本光秃秃的山坡如今绿意盎然,乡村人居环境大幅提升。
环境美了,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村民郝志峰经营着农家乐饭店,最大的特色是在窑洞用餐,冬暖夏凉,透着浓浓的乡土 风味。“菜是自家种的,豆腐也是现磨的,新鲜得很。”郝志峰指着餐桌上的凉拌黄瓜、家常豆腐介绍,如今店里不仅接待散客,还承接了不少团建队伍和家宴。“这几年东山变化太大了,旅游公路修得又宽又美,来休闲旅游的市民越来越多,我这儿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在村路上漫步,能看到不少农家正在翻新老房。一位正在收拾院落的村民说:“看到张晋英、闫玉亮他们把‘庭院经济’搞得这么好,我们也想跟着干,发展城郊民宿。”
如今,外麻地沟、里麻地沟、大窑垴全部由之前的村子变成了合作社,村民变成了“股民”。“以前人们是从村里往城里走,现在返村的人一年比一年多。”王冀平说,交通便利了,外来租房的人也多了,仅租房收入村里一年就达到近50万元,村集体实力日益壮大。
天色渐晚,民宿的灯光亮了起来,休闲吧里传来阵阵笑声,农家乐的饭菜香愈发浓郁。外麻地沟的“新农家”正在憧憬着更美的日子——景色更秀丽、产业更兴旺……记者 王 勇 文/摄
#乡村振兴看太原#
来源:太原日报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