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我党的媒体发表大量社论,这些文字如同刺破黑暗的“投枪匕首”,以鲜明的政治立场、犀利的批判锋芒和严密的逻辑论证,成为动员四万万同胞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精神火炬。新时代评论工作要从这些“以笔为枪”的经典文本中汲取养分,锤炼政治眼力、思想定力、表达功力,让党的声音在新时代传得更开、更广、更深,继续书写激浊扬清、凝心聚力的时代篇章。
铸魂:在把握政治方向中筑牢评论根基。抗战社论最鲜明的特质在于始终站稳政治立场。1943年《解放日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开篇即宣告:“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这种将党的主张与人民利益高度统一的表述艺术,构成了评论工作的深厚基因。新时代评论工作必须把政治建设作为生命线,选题立意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确保政治方向“绝对精度”;论证分析要紧扣“国之大者”,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创新驱动等重大议题上形成“思想矩阵”,构建完整的理论阐释体系;语言表达要精准对接民生“地气”,将“产业兴旺”的政策语言转化为“家门口就业”的民生账本,把“卡脖子技术攻关”的国家战略具象为“工匠精神”的生动故事,让抽象理论具体化、复杂政策通俗化、深奥道理生活化。
砺剑:在锤炼论证艺术中提升评论质量。《质问国民党》的12个排比问句之所以形成排山倒海之势,《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历史对比之所以具有铜镜照妖之效,关键在于构建了严密的论证体系。在这些经典文本中,每个观点都有史料“钢筋”支撑,每个论断都经过逻辑“混凝土”浇筑,每个结论都用修辞“榫卯”扣合。“用事实说话”“让历史作证”的评论创作规律,是打好打赢舆论斗争的“兵法要诀”。新时代评论工作要做到“史料淬火”,像《解放日报》运用长征幸存指战员的数据驳斥“红军消亡论”,善用权威数据、典型案例构筑论证堡垒;要做到“逻辑锻打”,对“佛系”“躺平”“内卷”等社会现象,像解剖“速胜论”那样,从社会发展阶段、代际特征、职场生态等多维度展开辩证分析,构建完整的认知框架;要做到“修辞抛光”,创新运用“理论+”“数据+”“故事+”等表达方式,如用“北斗组网”诠释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用“产能飞跃”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让深刻的道理通过鲜活的表达深入人心。
出征:在服务时代需求中彰显评论价值。《论持久战》的伟大不仅在于其理论深度,更在于它成功转化为全民抗战的实践指南。抗战时期社论工作者以“文章入伍,文章下乡”的实践,说明评论只有精准把握“时度效”、积极融入时代洪流才有强大生命力,评论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推动历史前进上。新时代评论工作应传承这种主动担当精神,在凝聚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力中展现更大作为。在政策解读维度,要成为理论与实践间的“转换器”,像《解放日报》阐释“减租减息”政策那样,把文件话语转化为生产生活逻辑;在思想引领维度,要搭建多元对话的“立交桥”,对网络亚文化现象,既不做简单道德审判,也不无原则迎合,而是构建包含历史纵深、国际比较、发展现实的立体坐标系;在传播创新维度,要打造内容生产的“反应堆”,通过“评论员+网民”共创模式,让主流价值在观点交锋中完成聚变,推动评论工作从“有意义”到“有意思”再到“有影响”的升华。(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少杰)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