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正文到死都没想明白:为什么陈宝仓一被捕,吴石就全部都招了!

谷正文一生参与无数情报斗争,但吴石案,却成了他晚年反复提起的疑惑。

陈宝仓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审讯室外的人,比罪犯更危险

1950年,台湾白天演习,晚上抓人,情报系统正忙。

国民党撤退后,带来一整套“反间谍战术”,却没想到,最狠的一刀,是从自己军中捅出来的。

这刀,扎在吴石身上。可扎刀的人,谁也没想到,会是一群他提拔过的军官

线索最早并不在他身上。

谷正文当时在“国防部保密局”,侦防组负责人。他接到一份奇怪的报告——有人在台中兵工厂复印军事布图,交给的对象不明。

他没吭声,直接让人“盯住,不要打草惊蛇”。

一个月后,台北传来密报:联勤总部有人经常夜里单独行动,去向不明。

这不是普通军官,这是级别够高、资源够多的人物。

一个名字浮了上来:陈宝仓

他是联勤第四兵站中将,出身正统,资格老,手里捏着军事补给、兵力调动图纸,还有与吴石频繁来往的记录,,问题不大,但偏偏,蔡孝乾叛变之后,他的名字反复出现在口供中。

谷正文敏感起来了。他说了一句话:“把陈盯住,不要惊动他身边的人。”

但出事了。朱谌之在台南被捕。一开始没说话,等了三天,突然全交代了。

交代的第一个人,是吴石。

第二个,就是陈宝仓

这下,局面变了。

谷正文临时召集情报组,把吴石、陈宝仓、朱谌之的全部人际网络、通信记录、驻军动向拉了一个大网。

这些人不在一条线上,但重合得太频繁了。

然后,一个惊人的节点浮出水面:几份吴石亲签的调兵令,与陈宝仓通过的“保密传阅表”时间吻合

这说明什么?说明早在一年多前,陈宝仓就在给吴石递“工具”,而不是传达命令。

这个人,不再只是被动者。

谷正文不动声色地给吴石安排了“关照”——原本的看守换了人,每天只送饭,不说话。

审讯突然停了四天,第五天,审讯室灯突然全亮,桌上一份供词。

“本人吴石,确认本人所为,甘受法办。”

全局哗然。他招了。

但没人知道,他招之前,看了一眼陈宝仓的签名。签名在哪,供词上。

谷正文自己后来说:“我到死都想不通,他为什么那么快就招了。”

陈宝仓这个人,太沉得住气了

很多人搞不清,陈宝仓到底是被供出来,还是主动认的。

他没做任何辩解,一到侦防处就说:“我知道你们找我什么事了。”

这话听起来不太对。他知道什么?知道被出卖了?知道情报被截了?还是知道谷正文已经握着实锤?

没人清楚。但有一点明确——他是主动招供的。

而且他交代得毫不含糊,说话干脆利落,仿佛早就写好了稿子。

他说,“吴石,是我介绍接触蔡孝乾的。” 这句一出口,办案人员对视了一眼,整个办案方向几乎重新改写。

接着又抛下一句:“我没拿过一分钱,但那份物资调度表,是我主动交出去的。” 他不遮掩、不辩解,像是在完成某种安排。

最后他还补了一句,语速不急不慢:“我做这些,不为自己,我只是对现状感到失望。”

三句话,不拖泥带水,不带感情。听上去像个烈士,又像个老谋深算的赌徒

听着像个坚定的政治犯。但偏偏,谷正文在后来的笔记中写下了一句:“此人审讯全程未流一滴汗,心理极为稳定。”

你要知道,那个年代能做到这点的,要么是真不怕死,要么是真的“准备好了”。

再反观吴石。他交代之后,一直焦虑不安。他不是被刑求崩溃,而是突然投降,像心理上崩了弦

问题在这,谷正文觉得不对劲。

他后来怀疑:是不是陈宝仓在“进局子”前,已经安排好一切,把责任拦下来,保证组织体系不泄?

换句话说,是不是有人用“自投罗网”来换“组织安全”?

这个说法没有确凿证据,很多人也发现了一点:吴石被发现后,涉案名单骤减。

被抓的,就那几个人。后续断线。

反倒是谷正文那边越来越不安。

“我查不下去了,线索断了。”

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被“钓了鱼”。

陈宝仓到底有没有讲全部?谷正文晚年一直说,他觉得自己“像打赢一场仗,却根本没摸清敌人是谁”。

他办成了这个案子,却没搞懂这个人。

陈宝仓被执行枪决时,穿着笔挺的制服,向前走了三步,对行刑人说了一句:“动作干净点,别乱打。”

没人记得他脸上的表情,但所有现场的人都说:不像个罪犯,像是走在自己选的路上。

谷正文看着档案,点了根烟:“也许,他才是最狠的那个。”

谷正文赢了,但他怀疑自己输了

案子收网那天,枪声在清晨响起

不是抓人,是执行。吴石、陈宝仓、朱谌之、聂曦,四人同时被枪决,地点在台北马场町刑场。

没人抗命,也没人喊冤。吴石走在最前面,陈宝仓在最后。狱方安排得很巧妙,让四人互相看不见

谷正文没有出现在现场

他坐在办公室,桌上摊着四份判决书,还有他写给上级的一份结案报告。

写得很谨慎,用了“全案收尾”“主干截断”“外围清除”这些字眼,看似利落,实则心虚

他不是不清楚这个案子干净不干净,而是怀疑有“人故意引导结案”

陈宝仓交代的东西,全是已知部分。吴石供出的,只是可控范围。审讯中,有太多“刚好中止的线索”。

比如,有人提到“联络站”,但地点写不清。

有人说“文件转手”,上家都死了,这不像失败,更像主动收尾。

谷正文没敢往深里查。他怕再查下去,连保密局都保不住。

执行之后,他跟副组长说了一句:“我们杀的是表面,真正的里面,没动到。”

那晚,他失眠到凌晨,坐在屋顶抽烟,天快亮才回房。他说,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像“掉进套子里”的一次。

案子结了,但他觉得自己被人“用了一次”

对方拿出几个核心,扔给他收场,既保了组织,也让国府认了“反共大胜”。

一举两得,只有他一个人在原地困惑。

他留了档案,但没写真相

谷正文退休后,一直在整理回忆录。他写了不少,大部分是侦破案、审讯法、反特经验。

可唯独吴石案,他写得非常少。全篇不到800字。

但他给学生讲课时,却常提一句话:“破案容易,想明白很难。

1975年,有记者采访他,问到吴石案是不是“你最成功的一次行动”。他笑了笑,没回答。

后来在档案馆发现他的一段录音,只有几句:

“那个人太冷静了。”

“吴石不是怕死,是怕其他人死。”

“我办成了,却觉得有东西没动到。”

听到这里,大概能明白,他始终觉得,这案子是“被递过来的”。

几十年过去,相关档案渐渐解密。有人提出新观点:这次侦破行动,其实是中共地下组织有预谋的牺牲性清洗,以此换取更大系统的生存空间。

这个观点目前没有定论。但谷正文晚年的反复质疑,给了这种说法一点温度。

是怕失败,而是怕被人“当成刀”。

死前留下几十万字的文字,唯独这件事,写得含糊、支离破碎


参考信息

《谷正文口述吴石案始末》·人民政协网·2023-07-17

《特工谷正文回忆录节选》·中国新闻网·2021-04-08

《吴石案与台海谍战史》·环球人物网·2023-05-29

《陈宝仓与保密局内幕》·红色记忆网·2024-03-0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历史   正文   保密局   案子   交代   情报   联勤   主动   供词   晚年   组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