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七十有三,算是真正步入古稀之年了。这些年来,我渐渐悟出一个道理:人生暮年,所谓“归闭风险”,并非筑起高墙将风雨尽数挡在门外——那既不可能,也失却了生活的滋味。
真正的智慧,在于像老船工熟悉水性那般,认清自身变化的“航道”,于日常的微澜中预见风涛,从而与风险安然共处。这风险,往往不显于惊天动地的大事,而藏匿于被“习惯”遮蔽的细节里。
首先,须得坦诚接纳并细微体察自身这架“老船”的变迁。我们的身体,已非当年那艘可迎风破浪的轻舟,而更像一艘吃水渐深、转向稍缓的航船。风险的源头,常在于我们用旧日的“海图”来航行今日的“海域”。
譬如视力,衰退的不仅是清晰度,更是对光线变化的适应力。那从亮堂客厅步入略显幽暗的卫生间的一瞬,那被午后阳光晃了眼后在门槛前的片刻犹疑,皆是险滩。
因此,归闭风险的第一步,是重新“绘制”我们生活的物理空间。我家中的改造至简至朴:在走廊、楼梯转角、床边及卫生间,皆嵌入了光线柔和的感应地灯,它们不语却忠诚,在我夜起时次第亮起,为我铺就一条安稳的光之路。
又将家中所有光滑的地砖都换作了有细微磨砂质感的板材,撒了水也不至滑腻。这并非大兴土木,而是以一份了然于心的体贴,为身体铺设妥协的阶梯。
再者,风险常源于对“惯性”的过度信赖。我们总依着走了几十年的步子去迈门槛,凭着熟稔无比的动作去登高取物,却忘了肌肉的力量与平衡感已悄然流失。
我于此有一独到体悟:欲“闭”外险,先“安”内身。我给自己立下“新三怕”的规矩:
一怕“快”,转身回头,务求放缓半拍,让身体重心稳稳跟随;
二怕“高”,但凡需踮脚或登椅,即刻呼儿女或邻舍晚辈相助,绝不逞强。这并非示弱,而是惜福;
三怕“满”,手提重物,从不超过自觉分量的七成,给臂力与下盘留足从容的余地。这“怕”,实则是敬畏,是对生命规律的清醒认知。
更深一层的风险,潜藏于心灵的“舒适区”。年纪愈长,愈易固守既有的经验与判断,而这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可能成为新的隐患。
譬如,对智能手机的支付功能、新型诈骗手段的陌生,可能让我们在无形中暴露于财务风险之下。
我从不抗拒向儿孙求教,他们将复杂的操作化为一步步清晰的图示,我便戴着老花镜,像个初入学堂的蒙童,一笔一画地记下。保持学习的姿态,让心智的河流不至淤塞,这本身便是抵御风险最坚韧的盾牌。
归闭风险,归根结底,是一场与时光的从容谈判与温柔和解。它不在于战战兢兢、足不出户,而在于将一份清醒的觉察融入行走坐卧之间。
是在端起一杯烫茶时,懂得先试水温;是在雨雪天气欲出门时,懂得坦然延期。
这并非畏缩,而是历经岁月沉淀后,生出的另一种勇敢——一种珍视当下、与自身和解的勇敢。
于是,暮年之光,亦可明净而温润。我们以智慧为楫,以谨慎为帆,虽航行于人生的薄暮时分,却依然能欣赏两岸风光,安稳地驶向那必将到来的宁静港湾。
这或许便是归闭风险最终极的奥秘:不是逃避生活的阴影,而是让生命的光亮,直至最后一刻,都温暖而体面地照耀着自己。
人老心不能老。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