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南山披黛。8月24日傍晚,济南市南部山区柳埠街道外石村的竹林剧场边,竹影摇曳。紧邻剧场的博音堂中,几声阮咸清音飘荡,一场为七夕节准备的音乐会,拉开了排练的序幕。
博音堂上,旋转的吊扇驱散了暑热;台下,济南市原创音乐学会会长张博和他的乐乡乐队成员们,投入排练在青山飘荡的音符里。
博音堂内景。
张博曾经是摇滚圈的风云人物,上世纪90年代,他和“369”乐队,与黑豹、唐朝同台唱响青春,在全国30多个城市留下演出的足迹。如今他一袭布衣,生活在外石村里,指尖流转的不再是电吉他的嘶吼,而是阮咸的深沉与温婉。他将自己人生的舞台,从霓虹闪烁的体育馆,挪到了清风明月的山乡间。“新村民”成了他的新身份。
舞台很大,梦想很远,人到中年,张博心里却总觉得该“回归山水、回归少年”。2018年,他回到了家乡济南,发起成立了济南市原创音乐学会。一开始,他徜徉在城市的老街巷里,但慢慢地,他的脚步开始踏足城外的青山绿水。
张博在弹奏阮咸。
或许是缘分使然,2021年春,张博骑行来到了外石村,一下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吸引,他想扎根在村里,让这里的宁静和淳朴,滋养他的音乐创作。很快博音堂工作室正式落户山村。
4月22日,张博在村中竹林剧场内举办了首场演出,箫声与阮咸悠扬回荡。这场首秀,是张博以“新村民”身份献给外石村的一份大礼。
说起竹林剧场,这还是张博和村党支部书记王振碰撞出的火花。当时博音堂外是一块杂草丛生的空闲洼地,外石村本身以民宿、农家乐和生态旅游见长;把这块地好好利用起来,搞个剧场,为村里拉来更多游客,提升村里人气如何?两人都为这个主意喝彩,王振立马组织村民平整土地种上了1千多棵翠竹,张博按自己的想法个人出资设计打造剧场、打磨音乐作品。没多久,一个以竹为幕、以天为顶的天然剧场落成了。没有炫目的灯光,山风徐徐带来竹叶沙沙,成了剧场最好的和声。
竹林剧场里的首场演出。
音乐的力量,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这之后张博和他的乐乡乐队定期举办演出。竹林剧场里,来了越来越多的城里观众。更多热爱音乐的人们,因为音乐成为外石村的“铁粉”。5月17日,张博携乐乡乐队参加了第五届南山电子音乐节的演出,在绝美的玉水画瀑下,他们或在主舞台上引吭高歌,或在不远处的上下分舞台上浅吟低唱。一个音乐节,让上万名游客重新认识了张博和他的乐队。用文化给乡村“提提气”的那股心劲儿,在张博这里得到了最佳的诠释。
乡村的养分,很快滋养出了《蓝》《乐乡》《我的济南》这三个作品。“柳絮漫天,五月的济南,黑虎泉边,是谁的童年……”唱出了张博对济南的记忆。在拍摄《我的济南》MV的过程中,外石村的大娘大婶也客串起了角色,画面中外石村的美景,融进了人们对济南的记忆。
张博在演唱自己的原创音乐作品。
今年4月,张博和济南市原创音乐学会副会长尹得志、秘书长盖钧以及顾问李林川一行走进位于柳埠的济南市儿童福利院,为孤独症儿童举办了一场以“音符传递希望,音乐点亮星空”为主题的公益活动,让这些孩子们感受到了音乐带来的力量。他们还为孩子们捐赠了架子鼓、非洲鼓、民谣吉他、尤克里里等爱心乐器。“以后我们还要定期开展儿童音乐基础培训,在村里搞一个村民合唱团,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音乐改变村民的精神风貌,让音乐重塑提升外石村的气质。”张博说。
“现在竹林剧场和每周的免费大锅菜成了我们村里的新名片,今年进村的游客量明显增加,山村的魅力正在放大。”王振说。
阮咸声又起,一个个音符跃过竹梢,飞向炊烟袅袅的农家院落,奏响了一曲新时代的“田园交响”。张博这位山村深处的“音乐耕作人”希望能用自己的音乐做犁,深耕故乡的土壤,让城乡共奏这个时代的和弦。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唐峰 通讯员 温欣然 陈乾)
更新时间:2025-08-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