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幕降临,62岁的王大爷端起小酒杯,轻轻地碰了碰自己的眉心。老伴无奈地笑笑:“都说喝酒伤身,你啊,还是少喝点。”但王大爷自有一套理论:“我身体好着呢,记性也不差,不信明年体检咱走着瞧。”

没想到,这句看似玩笑的话,却在五年后成为了家族间津津乐道的话题。体检报告出炉那天,一家人看到结果时都瞪大了眼:不但血脂、血压表现稳定,认知功能测试还能压过多数同龄人。难道,适度饮酒真的有“防痴呆”的魔力?
今年初,中科院联合国家卫健委,针对超过393万名中国中老年人展开的大规模回顾性研究,给出了令人惊讶的答案。
很多人恐怕都没料到,某些类型的适度饮酒,竟然与认知功能衰退的风险下降有关。但“有益”并不等同于“多多益善”。为什么有些人喝了反而健康受损?
让我们顺着王大爷的故事,揭秘喝酒与大脑健康的关系,或许里面有你一直忽略的关键细节,尤其是第三点,很多人都误解了。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饮酒与心脑血管疾病、肝脏损伤直接相关。
但最近,中国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与多家高校联合,对全国393.2万人进行了随访与大数据分析,得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发现:
每天适度饮酒(≤15克乙醇,约等于半杯葡萄酒)的人,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比从不饮酒者低约12.4%。每天适度饮酒(≤15克乙醇,约等于半杯葡萄酒)的人,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比从不饮酒者低约12.4%。

同时,有规律的小剂量饮酒人群,自评生活质量高出同龄人7.5%。同时,有规律的小剂量饮酒人群,自评生活质量高出同龄人7.5%。
这种关联在60-75岁男性、饮用低度白酒或葡萄酒人群中更为显著。这种关联在60-75岁男性、饮用低度白酒或葡萄酒人群中更为显著。
不过,专家明确指出:高频大量饮酒(>40克乙醇/天)则会显著增加脑萎缩、失智及死亡风险。
那么,这样的“大数据相关性”如何解释?科学界给出的答案既有生物医学机制支撑,也存在尚需深入研究的灰色地带。
适量小酌,会对大脑和身体产生多重影响,正负效应同时存在。
微量酒精激活血管及神经保护因子
研究数据显示,低剂量酒精可刺激大脑中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释放,短期能改善血管微循环和睡眠质量,降低轻度焦虑、抑郁等老年常见问题发生率。
哈佛医学院研究还发现,红葡萄酒中的白藜芦醇可清除自由基、延缓神经细胞老化。

“社交效应”提升幸福感与认知储备
不少老人喝酒其实是一种社交方式。多项中国老年社会调查(CHARLS)显示,适度聚饮可减少孤独感,提升幸福指数与生活热情,这些心理健康维度已被证实与认知缓慢下降密切相关。
酒类类型与饮用方式是“分水岭”
尤其要提醒:低度白酒、干红葡萄酒的有益作用更突出,而高浓度烈性酒、一次性大量饮酒会显著破坏神经元,导致慢性炎症加剧,反而成了加速脑退化的催化剂。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喝酒,以下三类人群饮酒只会带来严重伤害
本身患有肝脏疾病、糖尿病、胃病、高血压未控等慢性病人士本身患有肝脏疾病、糖尿病、胃病、高血压未控等慢性病人士
正在服用抗高血压、抗凝、降糖等药物时正在服用抗高血压、抗凝、降糖等药物时

有酗酒家族史或自身已有轻度认知减退者有酗酒家族史或自身已有轻度认知减退者
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哪怕是“一点点”酒精,都有可能诱发肝损、出血、低血糖甚至加重脑损伤。
低酒精浓度(≤12%)红葡萄酒、低度白酒;每天饮用总量不超过15克纯酒精(约半杯葡萄酒或一小杯绍兴酒);搭配正餐,避免空腹/暴饮;保持每周2天以上“无酒日”;饮酒同时,多关注饮水、蔬果及高蛋白食物摄入,减少酒精对肝脏负担。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酒精摄入与认知功能变化:393万中国人口研究”– 中国科学院官网
“中国成人饮酒和健康影响流行病学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适量饮酒与健康生活质量相关性探讨”——中国慢性病杂志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