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初,重庆朝天门。
62岁的涂建华站在两江交汇处,身后是熟悉的码头石阶,脚下是被江水冲刷了千年的青石板。
30年前,他就是在这第一次看到满街跑的摩托车,继而萌生了造摩托的念头。
那时的重庆,嘉陵、建设、宗申、力帆,摩托车企业如雨后春笋,全国60%的摩托车产自这座山城。
这个从中梁山煤矿走出来的工人,之后用了30年时间建起一个横跨摩托、地产、金融的隆鑫帝国,却又在短短几年间眼看着它分崩离析。
江风很大,吹得他花白的头发有些凌乱。
重庆人爱说“雄起”,但涂建华也知道,有些东西一旦倒下,就再也起不来了。
01
1963年,涂建华出生在重庆一个贫困家庭。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贫穷几乎是一种宿命。但对涂建华来说,改变命运的机会来得很早——16岁那年,他进入中梁山煤矿当工人。
在当时,这算得上一份体面的工作,国营煤矿的铁饭碗,足以让一个农村孩子在城里立足。
如果不是那场工伤,涂建华的人生轨迹可能完全不同。
1983年,刚满20岁的他因为一次矿难受伤,不得不离开煤矿。工伤赔偿金微薄,但年轻的涂建华没有太多时间自怨自艾。
离开煤矿后的十年,是涂建华人生中最艰难也最关键的十年。他在重庆九龙坡区滩子口租了几间破旧的厂房,开始了连续创业。
金属拉丝厂、纸巾厂、预制构件厂、塑料橡胶厂——每一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但每一次失败都让他离成功更近一步。
“那时候就是瞎折腾,什么赚钱做什么。”
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涂建华语气平淡,“折腾了十年,钱没赚到多少,但把做生意的门门道道摸清楚了。”
1993年,30岁的涂建华做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进军摩托车行业。
这一年,他创办了重庆隆鑫交通机械厂,起初只是生产摩托车发动机和配件。
厂房还是滩子口那几间破房子,设备是东拼西凑买来的二手货,工人加上他自己不到20个人。
非科班出身的涂建华,造摩托全靠“土法炼钢”。他花重金请专家来厂里授课,跑遍重庆的摩托车市场买发动机回来拆解研究,在简陋的工作台上一遍遍试制产品。
这种拼命三郎的劲头很快有了回报——1998年,隆鑫第一辆摩托车正式下线。
虽然比嘉陵、建设这些老牌军工企业晚了近十年,但隆鑫赶上了中国摩托车市场爆发的黄金时代。
1999年初,刚刚站稳脚跟的隆鑫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意外的事——斥资1666万元冠名重庆前卫寰岛。
球队随后也更名为重庆隆鑫,当年球队获得1999赛季甲A第四名,参加了在越南举行的“胡志明杯”国际足球邀请赛,并以不败战绩获得冠军。
在力帆尹明善之前,涂建华已经结结实实过了一把足球瘾。
进入新千年,隆鑫迎来了真正的爆发期。
隆鑫子品牌“劲隆”请来了国际巨星成龙代言。当成龙骑着劲隆摩托的广告铺天盖地出现在全国各大电视台时,隆鑫一夜之间从地方品牌变成了全国品牌。
奈何此时,禁摩令已经在全国逐渐铺开,涂建华只要把目光投向海外。
越南市场的爆发让涂建华尝到了甜头——在这个摩托车需求旺盛的东南亚国家,隆鑫迅速成为最受欢迎的中国品牌。仅越南一地,年销售额就突破了5000万美元。
到2004年,隆鑫的发动机年产量突破100万台,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行业老大哥嘉陵。而在摩托车整车制造上,隆鑫也跻身全国前五。
这一年,重庆摩托车产量占到全国的60%,“摩都”之名响彻大江南北。
涂建华、尹明善、左宗申三人,被媒体冠以"摩帮三杰"的称号。41岁的涂建华意气风发,整个重庆的摩托车突突声似乎都在为他伴奏。
02
“光靠卖摩托车,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涂建华40岁这一年,做了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深远的决定——成立隆鑫控股。
在外人看来,这不过是企业架构的调整,但涂建华心里清楚,这是他铺开资本版图的第一步。
此后十年,涂建华展现出了惊人的资本运作能力。
2012年,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成功上市,主营摩托车及发动机、通用动力机械。
上市首日,隆鑫通用股价大涨44%,市值突破50亿,涂建华的身家也随之暴涨。
但这只是开始。
2013年,在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股权收购后,涂建华拿下了上海丰华的控制权。2014年6月,旗下瀚华金控在香港上市,涂建华在金融领域落下重要一子。
同年,隆鑫控股成为港股齐合环保的实际控制人,涂建华还拿下重庆金菱汽车——从造两轮摩托到卖四轮汽车。
如果说资本运作是涂建华的左手,那么房地产就是他的右手。
隆鑫第一个地产项目“隆鑫·骏逸天下”在重庆南岸经开区启动。这个总建面20万方的小项目,是涂建华对房地产的初次试水。
出乎意料的是,开盘即售罄,让他尝到了地产的甜头。
2005年4月28日,隆鑫地产创造了一个重庆楼市的纪录——4盘同开,当天销售额突破8亿元。
这一战,让隆鑫地产一举跻身重庆房企前十。
2006年到2011年,是隆鑫地产的巅峰期——连续6年位列“重庆市房地产开发企业50强”第四位,仅次于龙湖、金科、协信三巨头。
在重庆、成都、海南、云南,隆鑫的项目更是遍地开花。
涂建华的野心当然不止于住宅,在重庆仙女山、澜天湖、巫山,成都三岔湖,他大手笔投资旅游地产。
隆鑫地产到2011年已经完成了近万亩的土地储备,涂建华更对外放出豪言:“三年内销售额破百亿,2013年香港上市。”
2014年,对涂建华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4月,他接替金科老板黄红云,成为渝商投资集团董事长。
这个由重庆69家民营企业组成的投资集团,股东名单几乎囊括了重庆所有排得上号的民营企业家,包括力帆、宗申在内的摩帮兄弟。
“老涂这是要当重庆民营企业的盟主啊。”有人私下议论。
也是在这一年,隆鑫地产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转折。涂建华决定退出房地产,将隆鑫地产100%股权转让给一家国资公司,作价60多亿元。
在当时看来,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房地产调控趋严,涂建华选择见好就收。
但谁也没想到,这笔看似完美的交易,竟成了隆鑫帝国崩塌的导火索。
03
2018年下半年,隆鑫控股的财务总监第一次在高管会上说出了“逾期”这个词。
10亿元的债务无法按时偿还。在座的高管们面面相觑——这是隆鑫25年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债务逾期。
债务危机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旦开始就再也无法停止。
2019年10月,一宗15亿元的股权质押融资违约,彻底撕开了隆鑫控股债务危机的口子。消息传出,债权人开始恐慌,纷纷上门讨债。
隆鑫总部的接待室里,每天都坐满了前来要账的人。
数字的增长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2019年底,隆鑫控股逾期债务24.89亿元;2021年1月,这个数字变成了60.37亿元;
到了6月,又增加了31.12亿元。
雪球越滚越大,最终达到令人窒息的124.96亿元。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2019年胡润百富榜上,涂建华以120亿的身家位列第320位。即便变卖全部身家,他还有将近5亿的缺口。
隆鑫的钱去哪了?按照涂建华的说法,当时转让隆鑫地产的60个亿,压根就没有到账。
“2014年转让出去,到2018年一分钱没收到。”
“政府协调了十几次,对方就是不给钱。”
60亿的欠款像一个巨大的窟窿,吞噬着隆鑫的现金流。
为了填补资金缺口,涂建华不得不大量举债。而这些债务像滚雪球一样,最终压垮了整个隆鑫系。
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突如其来。
对于已经在悬崖边缘的隆鑫来说,这是致命一击。工厂停工、销售停滞、回款中断,原本就脆弱的现金流彻底断裂。
涂建华开始变卖资产自救。能卖的都卖了——房产、股权、甚至自己的豪车和收藏品。但这些都是杯水车薪。
债权人的耐心已经耗尽,法院的传票如雪片般飞来。
2021年1月22日,另一个消息传来——曾经的摩帮兄弟尹明善,将力帆的控制权交给了吉利的李书福。
力帆破产重整,意味着“摩帮三杰”已去其一。
"老尹都撑不住了,我还能撑多久?"涂建华心里清楚,隆鑫的破产重整已经不可避免。
从120亿富豪到负债百亿的"老赖",涂建华用了不到4年时间。这个速度,比他当年创造财富的速度还要快。
资不抵债,这四个字像一座大山压在涂建华心头。
2021年下半年,隆鑫开始寻求司法重整,试图找出一条生路。
2022年1月30日,农历除夕前一天。重庆五中法院的公告像一记重锤,宣告了隆鑫帝国的正式终结——隆鑫集团等13家企业合并破产重整。
站在2022年初的涂建华或许还抱有一丝希望——通过破产重整,或许能让隆鑫获得新生。
他不知道的是,接下来的四年,将是一场更加艰难的拉锯战。
管理人、债权人、投资人,每一方都有自己的算盘,而他这个曾经的掌舵者,将逐渐失去所有的控制权。
04
2022年2月,春节刚过,北京隆安律师事务所和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团队就进驻了隆鑫总部。
作为法院指定的破产管理人,两家律所的主要任务是清理资产、审查债权、引进投资人。
在起初的一段时间内,涂建华与管理人合作关系融洽,并在2023年引入了中国合伙人基金和重庆发展对隆鑫进行整体重整,总投资额超过100亿元,并很快交了5亿元保证金。
按照最初计划,重整应该在2022年10月30日前完成。
但现实远比计划复杂得多。
在缴纳定金后,中国合伙人基金并没能一口吃下隆鑫的重整,而是一拖再拖直至违约。
2024年上半年,隆鑫再度寻找新的投资人,但当时重整的底层资产已有所贬值,上市公司市值也不理想,寻找重整投资人并不顺利。
2024年下半年,管理人代表债权人行使股东权利,将隆鑫各板块分拆引入投资人并签订了投资协议。
管理人的解释是,整体重整找不到合适的投资人,分拆出售能够最大化债权人利益。
失去控制权的涂建华,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手创建的帝国被别人接管。
更让他不能接受的是,自己起家的隆鑫通用的控制权最后竟然到了老对手左宗申手里。
宗申产业集团以8.13亿元的价格,通过司法拍卖拿下隆鑫通用29.99%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
宗申与隆鑫素为竞争对手,体量约为隆鑫通用的三分之二。两家公司全球排名分别在第七和第九。
“左宗申跟我斗了30年,最后还是他赢了。”涂建华苦笑。
有人说,涂建华的失败是因为太贪心——不该碰地产,不该玩金融,应该专心做摩托。
也有人说,这是时代的必然——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注定要被淘汰。
长江潮起潮落,财富如流水,来时汹涌,去时无声。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