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越大越要少锻炼?医生苦劝:年过60岁,尽量避免这5种行为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退休以后锻炼反而更卖力,怎么这次一下子心跳快到控制不住?”一个刚恢复出院的67岁男性说出这话时,满脸疑惑。

不少人到了60岁之后,对锻炼这件事的认知陷入一个误区:觉得以前没时间运动,现在终于可以全力投入,就应该趁着还能动多动一点。

于是就有了退休后每天晨跑、快走两小时、下肢力量训练、各种团体活动都不落的节奏。乍一看很健康,但实际上,很多问题就是从这种“不服老”的激进中埋下了隐患。

身体是讲节奏的,不是靠意志顶出来的。尤其过了60岁,有些行为,不是不可以做,而是不可以硬做。

高强度、爆发性的运动,对年轻人来说是锻炼,对年纪大的人来说,可能是负担。

心肺系统已经不像从前那样有适应能力,一旦过快进入高耗氧、高肌肉负荷状态,心率就可能迅速飙升,血压波动也更剧烈。

不少人自信地说“我以前每天都跑5公里”,但忘了“以前”不是现在。60岁之后,心肌的弹性下降,心脏的泵血能力已经在缓慢衰退。

一旦用力过猛,不但心脏承受不住,骨骼、关节的震荡风险也会成倍增加。

爆发式运动还会带来一种更隐蔽的风险,叫作“运动诱发性血管意外”。

很多人血管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硬化,特别是颈动脉、冠状动脉,表面没症状,一旦剧烈活动,血管痉挛、血流剪切力增加,就可能诱发斑块破裂。

这就是为什么看上去健康的人,突然在运动中倒地不起,事后才发现是动脉栓塞。这些风险在高强度运动时最容易出现,持续时间不需要太长,几分钟就可能让风险集中爆发。

带有冲击力和对抗性的运动,也不适合这个阶段的人频繁接触。

有些人喜欢打球,尤其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这种活动密度大的项目,看起来不像特别剧烈,实则对反应速度、下肢支撑能力要求极高。

年纪大了之后,肌肉收缩的速度变慢,膝关节软骨退化,跟腱、韧带的弹性下降。一个侧滑或者急停不当,就可能造成膝盖扭伤、踝关节撕裂。

身体的反应是延迟的,不是当场就能完全感觉到。有些人在活动中只觉得有点酸痛,第二天起床一条腿根本下不去地。这不是练得不够,是结构本身已经过载。

对抗性运动更需要身体的稳定核心肌群作为支撑,而这恰恰是老年人最容易缺乏的。

尤其是打球类项目,容易出现拉拽、跳跃、急停等动作,膝盖、腰部、小腿这些本就薄弱的部位更加吃不消。

扭转幅度大或者负重的动作,对过了60岁的人来说,也有潜在危险。很多人觉得负重可以锻炼肌肉,保持年轻,其实肌肉不是靠负重练成的,是靠稳步增加适应强度逐步刺激出来的。

随便拎起一个重物扭身放下,背部就可能扭伤。更关键的是脊柱和腰椎的问题,到了这个年龄,很多人已经有轻微的椎间盘突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

如果做大幅度扭腰、扭颈、侧弯的动作,就等于直接拿结构的“短板”去挑战力学极限。

有些人喜欢做高难度瑜伽、扭转类舞蹈动作,这些看起来缓慢柔和,但对关节角度、肌腱耐受度的要求极高。

不少人以为柔软性练得多就能逆龄,但其实老年阶段真正重要的是“稳定”,不是“过度延展”。

尤其是腰部扭转动作,如果带上负重,像深蹲抱球转体、双手举哑铃侧扭,脊柱压强瞬间升高,很容易造成小关节错位、椎体滑脱。

还有一种风险隐藏得比较深,那就是长时间静止与突然变换体位之间的反差。

比如久坐之后猛然站起,蹲久之后突然起身,这种转变在年轻人身上可能就是一晃,但对年纪大的人来说,是低血压、晕厥、跌倒的触发点。

血压调节机制随着年龄增长变得迟钝,长期静止会导致下肢血液回流减少,突然改变体位,血液还没来得及重新分布,大脑就短暂缺血。

这类状况多数人觉得不严重,其实每一次都在削弱身体的稳定性。摔倒不是突发,是反复小失衡的积累。

很多人到了七八十岁才发生第一次严重跌倒,背后可能有几十年的血压不稳、膝关节不稳、步态异常。

而六十岁这个阶段,是一个窗口期,如果从这一阶段起就注意避免快速起身、从地面猛起、忽然转身等行为,能大大减少未来跌倒的几率。

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是,很多人锻炼时习惯憋气用力,比如举重时屏气、爬楼时憋着一口气、坐起时夹紧呼吸。

这种行为在短时间内确实能产生更多力气输出,但问题是,它会让腹内压飙升,胸腔压力改变,血压在极短时间内升高或波动。

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最怕这种压强波动,这时候不是血管慢慢堵住的问题,而是血管突然被撕开。

憋气用力还会影响回心血量,让心脏短时间内“抽不到血”,有些人就会感到头晕、眼前发黑。

特别是血管本身脆弱的人,比如有高血压史、有脑动脉硬化、动脉瘤的人,这种行为等于拿一根绷紧的绳子再去猛拉一次。

很多看似“锻炼意志力”的方式,其实就是在考验身体的极限,而老年人的极限,并不是靠意志去突破的。

到了60岁以后,锻炼本身不是错,错的是对锻炼的理解还停留在年轻时那一套。真正有效的锻炼,是有节奏的、有结构的、有保护性的,绝不是越狠越好,也不是谁动得多谁赢。

最怕的不是不锻炼,而是明明身体已经提醒过很多次,还执意走一条对抗身体节律的路。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老人要避免的行为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余素君,赵磊,董朝晖.运动频率对社区60岁及以上户籍老人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24,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6

标签:养生   年龄   医生   身体   血管   风险   动作   下肢   肌肉   血压   阶段   压强   关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