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入选世界遗产,中国第60处,它是怎么被人发现并确认的?

1970年的一天,一位名叫刘最长的青年乘坐长途汽车途经一片人迹罕至的贺兰山东麓,他朝着窗外望去,隐约看到一群规模庞大的地面建筑,它们的外形类似蒙古包,大约有上百个之多。

由于当时天色已晚,刘最长看得并不是那么清晰。

几天之后,刘最长把看到的景象告诉了学习考古研究的大学同学钟侃,此时的钟侃刚刚被调到宁夏展览馆工作。

听完刘最长的讲述,钟侃感到十分惊讶,他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景象,也没有听宁夏展览馆的其他同事提过那些神秘的建筑。

出于一名考古研究者的好奇心理,钟侃还是决定前往贺兰山东麓一探究竟......

贺兰山位于宁夏和内蒙古的交界地带,东麓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驻兵镇守的要地,刘最长看到的那些地面建筑难道是某个朝代在这里设置的军事重镇遗址吗?

但是,钟侃和考古队员在贺兰山东麓转了许久,始终没有找到刘最长所说的那些地面建筑。

就在钟侃准备放弃的时候,一名考古队员终于传来了好消息,他找到了那些神秘的建筑。

在这些地面建筑当中,有的看着像一些墙体残骸,还有的是独立的圆形或者方形的黄土高台,圆形的黄土高台确实类似于刘最长口中说的“蒙古包”。

经过仔细观察,钟侃发现,这些建筑的土质紧实,中间还掺杂着许多小碎石块,人工夯土的痕迹十分明显。

因此,钟侃和考古队员当即做出判断,这些应该是古代人工建造而留下来的遗址。

但是,大家暂时无法确认,这些规模庞大的遗址究竟是什么呢?

于是,钟侃和考古队员马上开始对这些遗址展开考古调查,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考古工作终于有了新的发现。

考古队员发现,在一处规模较大的黄土地基周围,零星散落着许多石碑的残片,在残片上面不仅刻有模糊不清的汉字,还有许多大家从来没有见过的复杂符号。

这些零星散落的石碑残片过于碎小,考古队员根本无法通过上面的汉字拼凑出来完整的句子。

但是,石碑残片的复杂符号又没有人能够认出来,使得这片遗址的考古工作陷入了僵局。

钟侃认为,如果只是经历上千年的风化和腐蚀,石碑不会变得这么碎小,应该是被人故意毁坏的,而上面的特殊符号应该就是解开这片遗址秘密的关键。

西夏文字

钟侃把这些石碑残片全部带了回去,他通过仔细研究之后,发现这些复杂符号并不是随意拼接在一起的,更像是通过某种规律组合而成的,非常类似汉字当中的偏旁和部首。

因此,钟侃做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这些复杂符号应该是一种古老的文字。

如果钟侃的猜测成立的话,这也就意味着,在贺兰山东麓曾经存在过一种文明,他们在这里世代生存,繁衍生息,甚至还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字。

但是,这种文明为什么会突然消失,以至于后世没有人认识他们使用的文字,钟侃和考古队员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研究。

几天之后,在考古队员从贺兰山东麓拍摄的照片当中,钟侃找到了一丝线索。

照片上的贺兰山岩画,就像是一个人站在一个巨大的容器之中,容器的形状十分怪异,顶部伸出两条长长的线,类似于昆虫的两根触角一样。

就在大家为这幅岩画争论不休的时候,另外一张相似的岩画引起了钟侃的注意。

钟侃发现,在奇怪的图案旁边有一行复杂的方正符号,这些符号和在遗址附近找到的石碑残片上面的符号一模一样。

也就是说,曾经有一个神秘的民族长期活跃在贺兰山一带,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贺兰山岩画,同时也建造了贺兰山东麓的那片遗址。

通过查阅史料,考古队员得知,贺兰山一带曾经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等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他们在这里游牧、狩猎,并且习惯性的把生活场景凿刻在石壁上,以此来祈求民族的繁荣和富足。

按照这种逻辑猜想,这片遗址应当是古代时期的一个北方游牧民族留下来的。

那么,这片遗址会不会是匈奴人建造的呢?

东晋时期,南匈奴的贵族赫连勃勃建立了大夏国,定都于统万城(如今的陕西靖边),他派出军队在银川一带驻守,成为了屯粮的重镇。

然而,大夏国只是存在了25年的时间就灭亡了,位于贺兰山东麓的遗址规模庞大,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赫连勃勃没有能力与时间建造如此规模庞大的建筑。

于是,又有一位考古队员提出了新的观点,这片遗址会不会是唐代的墓葬群呢?

从东晋时期开始,银川就是大夏国的一座军事重镇,后来到了北周时期在这里设置了怀远县,一直到了唐代,怀远县都是一个边疆小镇,唐朝的王侯将相又怎么会将自己的家族陵墓选择在这个偏远之地呢!

考古队员连续推翻了多种猜测,想要揭开这片遗址的真相并不容易。

早在朱元璋刚刚建立明朝的时候,他就吸取之前朝代的经验,重新设立分封制度。

朱元璋认为,元朝一度征服了欧洲、亚洲和非洲,仅仅存在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走向灭亡,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实施分封制,致使朝廷比较孤立。

于是,朱元璋就把自己的儿子册封为26个藩王,让他们镇守全国的各个城镇,还让他们拥有主持当地军务的权力。

而宁夏一带处于明朝的西北边疆,是明代长城上的九镇之一,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朱元璋经过挑选,选择了自己的第16个儿子朱栴坐镇宁夏。

朱栴来到宁夏成为藩王的时候,只有十六岁。

在朱栴的心里,一直想要为宁夏写一本志书,主要记录宁夏一带的自然风光、人文风俗和名胜古迹等等,为此他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实地走访了宁夏的各个角落。

有一次,朱栴来到了贺兰山东麓进行考察,他生平第一次看到了如此规模庞大的遗址,让他顿时目瞪口呆。

于是,朱栴马上翻阅了大量的史料和古籍,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丝线索,以此来解开这片遗址的秘密。

然而,却是一无所获。

几天之后,朱栴再次来到贺兰山东麓的那片遗址,他从一位牧羊的老人口中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

放羊的老人告诉朱栴:“贺兰山一带一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这里曾经有一个富饶繁荣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君王骁勇善战,人们都称他为昊王!”

朱栴本身就是一个饱读诗书的藩王,对于老人口中所说的“昊王”,他立马就联想到了西夏的开国皇帝——李元昊。

最后,朱栴也在《宋史》当中找到了相关的文字记载:“西夏历史中,九位皇帝被葬在贺兰山东麓。”

经过几年的时间,朱栴终于完成了《宁夏志》,并把贺兰山东麓的那片遗址也记录了进去。

就当钟侃和考古队员一筹莫展的时候,他们偶然翻到了朱栴编撰的《宁夏志》,里面的记载让大家为之一振:

“贺兰山之东,数冢巍然,传以为西夏僭窃时,所谓嘉陵裕陵者。”

正是由于这段记载,钟侃确定,贺兰山东麓的这片遗址就是西夏时期的帝王陵墓群。

对于钟侃和考古队员来说,尽管确定了这片遗址是西夏皇陵,但这仅仅只是完成了第一步,他们需要面对的是更多复杂的问题和未解之谜。

例如,西夏皇陵为什么会被毁坏得面目全非?被毁坏之前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西夏是由党项族的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建立起来的国家,到公元1227年被蒙古军队所灭,期间一共延续了190年的时间,曾经与宋朝、辽朝和金朝等国先后并存。

李元昊

随着西夏皇陵的被确认,西夏这个神秘的国家也再次被人提及。

在《宋史·夏国传》当中,对于西夏的记载比较简略,而关于西夏皇陵的记载,更是寥寥无几。

李元昊建立西夏之后,一共出现了十位皇帝,再加上追封的两位先祖皇帝,总共十二位皇帝,分别是夏太祖李继迁、夏太宗李德明、夏景宗李元昊、夏毅宗李谅祚、夏惠宗李秉常、夏崇宗李乾顺、夏仁宗李仁孝、夏桓宗李纯佑、夏襄宗李安全、夏神宗李遵顼、夏献宗李德旺和夏末帝李睍。

然而,在史书中记载的,在贺兰山东麓只有前面九位皇帝的陵号,并没有提及最后三位皇帝的陵号。

也许,有可能是因为当时战乱的缘故,没有来得及为最后三位皇帝修建陵寝。

关于九位皇帝的陵墓,考古队员只是知道在贺兰山东麓的大概位置,以及他们的陵号,再也没有了其它线索。

但是,在贺兰山东麓拥有数百座陵寝,究竟哪九座才是西夏皇帝的陵寝呢?

由于史料当中缺乏相关的记载,想要在众多的陵寝之中分辨出来哪些才是皇帝的陵寝,无疑给考古队员带来了很大困难。

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正式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次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西夏陵,包含了九座皇帝陵、271处陪葬墓、建筑遗址总面积达到了5.03公顷,成为了中国的第60处世界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3

标签:历史   西夏   中国   世界遗产   发现   遗址   山东   宁夏   队员   皇帝   陵寝   石碑   建筑   符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