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了好几份餐饮行业的报告,越看越替那些开店的朋友揪心,不少刚开的餐饮店,撑到第二年就干不下去了;去堂食吃饭,大家人均花的钱比以前少了,就连以前卖得贵的餐厅,大多也得降价揽客。
这些餐饮人从早忙到晚,擦桌子、炒热菜,最后算下来,赚的钱反而越来越薄,我写这个不是想吐槽行业多惨,就是想把这“难”的根儿捋明白,再看看里面藏着的机会到底在哪儿。
很多人都觉得餐饮是暴利行当,毕竟一盘菜的售价和食材成本差得挺远,但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
有网友专门算过一笔账,餐饮的毛利一般能控制在一个还不错的区间,但要扣掉杂七杂八的费用,比如店里的日常开支、给员工发的工资、水电燃气费,还有那些消耗品和财务相关的成本,这么一圈扣下来,剩下的钱就没多少了。
我还听说个事儿,深圳有位做了三十年餐饮的老大哥,他说自己店里毛利其实不算低,最后却把三十年的积累全亏光了。
本来他想着靠老招牌、老味道撑下去,后来才发现现在的成本结构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以前开店主要就是房租和员工工资,现在平白多了外卖平台的运营费,还有节假日的双倍工资和社保开支,这些新增的成本像块石头,一下就把利润压没了。
我一开始也以为毛利高就肯定能赚钱,后来跟几个餐饮老板聊过才发现,很多人算利润时都漏了项。
比如开店时花的装修钱、买设备的钱,这些东西用旧了会折旧,还有那些小夫妻店,夫妻俩自己干活没算工资,这些成本都没刨出去。
看着毛利挺亮眼,一层层扣下来,不少店忙一年,净利可能就那么一点点,甚至还得倒贴钱,中国烹饪协会去年发的报告里提过,2023年整个餐饮行业平均净利率还不到5%,中小餐饮更惨,比这个数还低。
超过六成的小店都是营收涨了,净利没涨,等于白忙一场。
搞不清为啥明明卖出去不少东西,最后落兜里的钱却这么少,怕是最有体会的就是这些守着小店的老板们,每天起早贪黑,结果只是给各种成本“打工”。
毛利被各种成本啃掉就算了,还有两座大山压得餐饮人喘不过气,一座是房租,另一座是外卖平台。
对餐饮人来说,房租就是座绕不开的坎,街边店还好,只需要交纯租金;但要是进了商场,事儿就多了,除了租金,还得交扣点和物业费,有时候还有些账面外的隐形开支。
更坑的是不少合同里有阶梯递增条款,比如每年涨一点,本来生意刚稳住,房租一涨,又得重新紧绷神经。
有个开奶茶店的朋友跟我说,他去年在二线城市商场租了个铺,本来想着商场人流量大,能多卖几杯,结果去年商场客流降了不少,可“租金+扣点”一分没少。
他每天晚上关店后都要算流水,算来算去发现,赚的钱还不够交房租,最后没办法,只能闭店。
很显然,房租是固定的,但餐饮收入却没个准儿,工作日和周末差一截,旺季和淡季差更多,再加上第一年装修、买设备、搞消防的钱,这些都是必须花的,商家只能硬着头皮保证每天有现金流。
无奈之下,很多人只能靠外卖补缺口,但外卖也不是救命稻草,反而带来了新的压力。
外卖平台要抽成,商家自己为了吸引顾客得搞满减,想上推荐位还得花推广费,这几笔钱加起来,外卖端的成本占比可不低。
线下给房东交租,线上给平台交“流量租”,两头一挤,那点利润空间就更没了。
平台还要求30分钟送到,这就逼着商家得在十几分钟内出餐,本来想现炒现做保证口味,后来发现根本来不及,只能用预制菜。
可预制菜虽然快,利润却被中央厨房和厂商分走了,餐饮人还是最吃亏的那个。
有个做川菜的老板跟我抱怨,用了预制菜后,出餐是快了,但老顾客说“没那股锅气了”,复购率降了不少,本来想靠外卖保营收,结果丢了老顾客,这又是新的麻烦。
成本压得紧,消费端也不松,现在食客花钱越来越理性,这跟收入和房价的差距有不小关系。
大家工资每年涨一点,但房价涨得比这快多了,手里能自由支配的钱少了,花在外面吃饭的预算自然就缩了。
我同事就是这样,每天早上都带饭到公司,她说“外卖一顿二三十,自己做十块钱就够了,还干净”。
去年有调研说,近四成年轻人每周带饭三次以上,主要就是为了省钱和健康。
很显然,餐饮行业不光要面对成本压力,还得适应消费端的变化,食客不再随便花钱,更看重性价比和健康。
不过难归难,机会倒也藏在里头,之前罗永浩和西贝的预制菜事件就挺有启发,表面上是舆论争议,实际上是食客的文化期待和资本的效率逻辑在碰撞。
中国人为啥爱吃炒菜?不是没原因的,汉朝有了铁锅,导热快,那时候木材少,炒菜省燃料;宋朝夜市火了,炒菜出餐快、花样多,正好符合城里人节奏。
这么多年下来,炒菜早就不只是吃饭那么简单了,更多是“家的感觉”,妈妈炒的菜,不管走到哪儿都惦记,那股锅气、那个火候,都是独一份的。
预制菜在国外挺流行,但在国内推广就难了,不是预制菜不好,是它没接上中国人的情感需求。
西方人觉得标准化快餐有安全感,可中国人就喜欢那点儿“不一样”,你家的盐放得多点,我家的火候大点儿,这才是中餐的魅力。
去年有数据说,国内预制菜渗透率才两成,远不如美国和日本,主要就是食客觉得“没锅气”“不是那个味儿”,说实话,老乡鸡的做法就挺聪明。
他们坚持现炒,还把厨房透明化,让食客能看见炒菜过程,既保住了“锅气”,又靠优化供应链把食材损耗降了不少,去年营收还涨了。
如此看来,餐饮的机会不是只追求效率,也不是只守着文化不放,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平衡,谁能做到这点,谁就能在难局里活下来,还能活得不错。
最后说两句,餐饮难不是某一件事造成的,成本端被房租、平台、供应链一层层分走钱,消费端大家又因为手头紧、想省钱,少出去吃饭,两下一夹,才这么难。
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业没机会了,毫无疑问,以后能活得好的餐饮,肯定不是只想着省成本或者冲规模的。
得既能把开支管好、提提效率,又不丢了中餐那股“烟火气”,不丢了大家对“家的味道”的念想。
毕竟中国人吃饭,从来都不只是填肚子,里面藏着对味道的执着,对生活的小期待,抓住这点,再把成本的事儿理顺,餐饮行业还是能找到出路的。
更新时间:2025-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