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昼夜均分,养生贵在“和”
秋分,二十四节气之十六,古称“宵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其后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气温显著下降,“凉燥”之气成为主导。中医认为,秋气通于肺,主收、主燥。秋分时节,自然界阳气收敛,阴气渐长,人体气血亦随之内收。若调摄不当,凉燥之邪易侵袭人体,引发各类不适。中医外治法因其简便验廉、安全有效的特点,成为秋分节气调和阴阳、抵御外邪、固护正气的理想选择。
气候核心: 昼夜温差大(“一场秋雨一场寒”),空气干燥(凉燥盛行),秋风肃杀。
物候三候: 雷始收声(阳气收敛);蛰虫坯户(昆虫藏入洞穴);水始涸(降水减少,河湖水位下降)。
全人群易感问题:
呼吸系统:凉燥袭肺,易致感冒、咳嗽(干咳少痰或遇风加重)、咽干鼻燥、声音嘶哑、过敏性鼻炎/哮喘易发或加重。
皮肤毛发:燥邪伤津,皮肤干燥、瘙痒、脱屑增多,口唇干裂,头发干枯易断。
消化系统: 脾胃喜暖恶寒,凉燥易伤脾胃阳气,导致食欲不振、脘腹冷痛、腹胀、便秘(大便干结如羊屎)或受凉腹泻。
筋骨关节:“寒主收引”,风寒湿邪易侵袭关节,诱发或加重颈肩腰腿痛(尤其原有旧疾者)。
情志与睡眠:秋日萧瑟,易生悲秋之情,影响气机舒畅;部分人群可能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浅等。
免疫力波动: 季节转换,适应力下降,易感外邪。
二、中医外治法:秋分保健的“天然屏障”
中医外治法通过刺激体表经络穴位,激发人体自愈力,调和气血阴阳,无需内服药物,安全性高,适用人群广泛。以下推荐几种适合秋分节气保健的核心外治法:
1. 艾灸(温阳散寒,扶正固表)
原理: 借艾火温热之力及药性,温通经络,驱散寒邪,补益阳气,增强卫外功能。
推荐穴位与人群:
关元穴(肚脐下3寸):温补下焦元气,适合畏寒肢冷、易腹泻、疲劳乏力者(中老年人、阳虚体质尤宜)。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健脾和胃,强壮保健要穴,提升免疫力(全人群皆宜)。
肺俞穴(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温肺散寒,益气固表,预防呼吸道疾病(易感冒、慢性咳喘者)。
肾俞穴(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温补肾阳,强腰膝(腰膝酸软、畏寒者)。
操作建议:每穴温和灸10-15分钟,以局部温热舒适、皮肤微红为度。秋分前后一周可隔日一次。注意防烫伤,阴虚火旺者慎用或遵医嘱。
2. 穴位按摩/按揉(简便易行,调和气血)
原理:通过手法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和脏腑。
推荐穴位与操作:
迎香穴(鼻翼外缘中点旁开):双手食指按揉1-2分钟,通鼻窍,防感冒,缓解鼻干、鼻炎。
列缺穴(腕横纹上1.5寸,桡骨茎突上方):拇指按揉对侧穴位1-2分钟,宣肺利咽,缓解咳嗽、咽干、头痛。
合谷穴(手背虎口处):拇指按压对侧穴位,有酸胀感,维持30秒,重复数次。疏风解表,通络止痛,缓解头面不适、牙痛、便秘。
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处):睡前用手心搓擦至发热,或拇指按揉。滋阴降火,引火归元,改善睡眠、咽干、足冷。
操作建议: 力度适中,以有酸胀感为佳。每日可操作1-2次。
3. 刮痧(祛邪透表,疏通经络)
原理:用刮痧板在体表特定部位反复刮拭,使局部出现“痧象”,排出体内郁热、寒湿等邪气。
推荐部位与人群:
颈肩部(风池穴至肩井穴一线): 缓解受风引起的头痛、颈肩僵硬酸痛(办公室白领、伏案工作者)。
背部膀胱经(尤其肺俞、脾俞、肾俞区域):疏通阳气,调节脏腑,增强抵抗力(亚健康、易感人群)。
手臂外侧(肺经、大肠经):宣肺解表,缓解咳嗽、咽痛、便秘。
操作建议: 使用刮痧油,由上至下、由内向外单向刮拭,力度均匀,以出痧或皮肤温热为度。刮后避风保暖,4-6小时后再洗澡。体质虚弱、有出血倾向、皮肤破损者不宜。
4. 药浴/足浴(温经散寒,润燥养肤)
原理:借助药液的热力和药性,通过皮肤吸收和经络传导发挥作用。
推荐方剂:
温阳驱寒方:艾叶、生姜、花椒适量,煮水泡脚/澡。适合手足冰凉、畏寒人群。
润燥养肤方:百合、麦冬、玉竹、白芷适量,煮水泡澡/局部擦洗。缓解皮肤干燥瘙痒。
操作建议:水温40℃左右,时间15-20分钟,微微汗出即可。浴后及时擦干,涂抹润肤露。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谨慎控制水温和时间。
三、秋分时节普适性饮食起居建议
饮食原则:滋阴润燥,少辛增酸,温养脾胃
润燥生津是核心: 多食白色、多汁、富含胶质食物:梨、银耳、百合、山药、莲藕、荸荠、甘蔗、芝麻、蜂蜜(1岁以上)、豆浆、牛奶、杏仁。可做雪梨炖川贝、银耳莲子羹、百合山药粥。
适当增酸:酸味收敛肺气,生津止渴。如山楂、乌梅、葡萄、柚子、石榴、柠檬、醋(适量)。
少食辛辣:减少葱、姜、蒜、辣椒、花椒、韭菜、白酒等辛温发散之品,避免过度耗伤津液。
温养脾胃:避免生冷寒凉(冰饮、大量生冷瓜果)、油腻难消化食物。可适量食用南瓜、小米、红枣、板栗、芡实、莲子、糯米等温性健脾食物。早餐宜温食(热粥、汤面)。
多饮温水:少量多次补充温开水,是缓解秋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起居原则:顺应天时,防寒润燥,调畅情志
睡眠: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早睡(建议22:00前)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以舒展肺气。
保暖: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注意头颈部、腰腹部、膝关节和足部保暖。遵循“春捂秋冻”需适度,以自身不觉寒凉为原则,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尤需注意。
保湿: 室内使用加湿器(清洁很重要)、放置湿毛巾或水盆,维持湿度在50%-60%。勤涂润肤露(尤其浴后),保护皮肤屏障。
运动:选择温和舒缓、微微出汗的运动: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瑜伽。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耗气伤津。最佳时段在阳光充足、空气清新的上午或下午。
情志: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保持心态平和、乐观豁达。多晒太阳,参与愉悦身心的活动(听音乐、赏秋景、会友),避免悲忧伤感。可练习深呼吸、冥想以放松身心。
环境: 勤开窗通风,但避免风口直吹。秋高气爽时多到户外接触自然。
秋分,是阴阳平衡的节点,也是养生调护的关键期。巧用艾灸之温煦、按摩之调和、刮痧之疏通、药浴之濡养,这些源自古老智慧的中医外治法,能帮助我们有效应对凉燥之邪,调和脏腑阴阳,提升正气。再辅以顺应节气的饮食起居,便能安然度过这个“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的时节,为身心积蓄能量,迎接冬日的来临。在这个平衡的节气里,让我们用最自然的方式,与天地同频,收获健康与安宁。
重要提示:
1. 辨证施治: 文中推荐的外治法及穴位为秋分节气通用保健参考。个体体质差异显著(如阴虚、阳虚、湿热、气郁等),具体操作前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体质辨识和指导。
2. 安全第一: 艾灸、刮痧等操作需掌握正确方法和禁忌症。皮肤破损、感染、高热、过饥过饱、孕期、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情况慎用或禁用。如有不适,立即停止。
3. 疾病状态: 若已出现明显疾病症状(如高热、剧烈咳嗽、严重腹泻、关节红肿热痛等),外治法可作为辅助手段,但首要任务是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和治疗。
希望这篇融合秋分节气精髓与中医外治智慧的科普文章,能为您及家人的秋季健康保驾护航!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