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闻之声新媒体联播网(评论员 上官东)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众号消息:10月10日至19日,位于上海核心地段、建于1918年的历史名邸Prada荣宅将首次携手SEA BEYOND项目对外开放,举办一系列面向儿童与成人的多元教育活动,旨在加深公众对海洋与人类关系的理解,探索两者间的相互影响。
荣宅于2004年被列为上海市静安区文化遗产,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之一。经过Prada集团自2011年起长达数年的精心修缮,荣宅于2017年重新开放。作为Prada在中国的文化地标,荣宅不仅是建筑技艺的杰作,更是创意表达的空间。
观众于此将受邀踏上一场海洋探索之旅,深入了解海洋及其生态系统,以及它所面临的紧迫挑战。体验将在荣宅内独具风格的不同房间内展开。届时,此宅邸保留历史风貌的空间与物件将与沉浸式海洋叙事的独特氛围相互映照,展现人类与海洋的密切联系。
参观信息可通过“Prada荣宅”微信小程序进行预约。
开放时间:10月11日至12日每日10:00-22:00;10月13日至19日每日10:00-18:00。免费参观,需提前预约。主题对谈将在“Prada普拉达”微信视频号进行直播。
今天,陕西北路186号的花园洋房,在岁月沉寂后因一场跨国的匠心修缮而重新熠熠生辉。
当你步入上海静安区陕西北路186号的Prada荣宅,时光仿佛倒流回上世纪初的上海。这座4173平方米的花园洋房,不仅是一栋建筑,更是一段立体历史史诗,见证着上海近百年的变迁。
作为曾经的中国“面粉大王”荣宗敬的故居,这座宅邸在2017年经过Prada长达六年的精心修缮后,以文化空间的新身份重新对公众开放,成为历史遗产与当代文化碰撞的独特场所。
历史沿革:从名门故居到文化地标
荣宅的历史可追溯至1908年,最初由德国籍犹太人建造。1918年,荣宗敬购入这座宅院,并委任著名设计师陈椿江进行扩建和改造,使其成为上海滩著名的顶级豪宅之一。
这座宅邸见证了荣氏家族的辉煌与坎坷。
荣宗敬在此居住了不过十几年,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被迫离开上海避居香港,次年便在港病逝。
老宅随之沉寂,历经了不同的使用阶段:解放后曾作为民主党派办公场所,90年代被默多克新闻集团租借。
2004年,荣宅被列入静安区文化遗产,次年获得“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称号,正式确立了其历史文物地位。
这一认定保护了它的建筑完整性,为后来的修复奠定了基础。
修缮艺术:中意工匠的匠心接力
Prada与荣宅产权持有人上海久事集团在2011年达成长期租赁协议,开始了为期6年的精心修葺。
这是一次跨国界的文化合作,由意大利建筑师Roberto Baciocchi主导,联合了中意两国的学者和工匠团队。
修复工作遵循着 “修旧如旧”的原则,根据原始图纸进行复原。工匠们模仿前人的手法,对原有材料和技术进行周密“呵护”。
彩绘玻璃的图案严格按原始图纸设计,琉璃瓷砖和地砖的制造更是匠心独运——部分在国外原产地烧制,云石吊灯的石料采自意大利。
荣宅内69块色彩不同的玻璃面板拼接而成的宴会厅天花窗,以及用6种不同釉面砖拼成图案的客厅地板,都是修复工作的亮点。
这些细节彰显了修复团队对历史原貌的尊重与追求。
文化空间:从历史建筑到艺术平台
修缮后的荣宅自2017年起,通过每年举办艺术展的方式对公众开放,迅速成为最受文艺青年欢迎的网红打卡点。
Prada荣宅的展览模式独具特色,它不像传统白盒子展厅,而是让艺术作品融入历史空间。
如2025年的刘野《寓言叙事》个展,作品巧妙融入老宅的各个房间,在荣宅原有的光线照射下,仿佛“百年前就在那里”。
这种展示方式创造了历史与当代的艺术对话。
同时,荣宅也是Prada举办文化活动的特殊场所。如2025年9月的“Prada Galleria之约”活动,将宅邸转化为电影与时尚交织的沉浸式舞台。
这种运营模式,使古老宅邸保持了持续的活力与当代相关性。
文化价值:跨国合作的文化遗产保护范例
Prada荣宅的修复与活化,为历史建筑保护提供了创新思路。它展示了如何通过 “旧与新”的对话,让老建筑在当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立足点。
这一项目也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如荣宗敬幼子荣鸿庆所言:“此宅历史已近百年,时间累积,岁月终究在楼宇间留下老旧痕迹”。
而Prada的修缮让宅邸“从里到外,一砖一瓦都极尽用心”。
这种由国际品牌投资修复中国历史建筑的模式,既保护了文化遗产,也为品牌建立了与文化更深层的连接。
文化人士洪晃所说,这种行为“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对这个品牌的好感”。
站在今天的荣宅花园,抬头可见背后南京西路的现代高楼。这一幕勾勒出上海从租界时期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变迁轨迹。
老宅门厅里那些原初的大卫星图案地砖,依然保留着起点时的记忆。
“Prada荣宅印证了建筑学者所说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不仅记录历史,更通过与当代文化的对话,让历史继续生动地呼吸与演进。”正如中国青年艺术家李海湖评论认为,“历史建筑不是被封存的标本,而是可以与当代生活共存的活态空间,在新的时代延续自己的故事。”
图片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众号
同步分发华闻之声新媒体联播网聚合媒体
责任编辑:胡宇春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