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后,选择“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睡觉”;水管爆开后,张开双臂迎接“精神洗礼”;上班第一天搞坏打印机,网友评论“是打印机不行,不是你不行”。
“玩抽象”正从小众文化演变成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事方式。2024年12月2日,小红书发布的年度关键词就是“抽象”。
平台与“抽象”相关的笔记内容超过1000万条,“搞抽象”的评论数量达1.6亿条,显示出年轻群体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积极参与和高度活跃。
抽象文化不再局限于网络空间的玩梗行为,正悄然重塑着我们的消费市场和精神生活。
《2025年轻人情绪消费趋势报告》揭示,高达88.2%的年轻人认为自己处于有压力的状态,他们正用“川剧变脸”式的精神状态,在“上班死感”与“下班激情”之间切换。

抽象文化的源起,最早可追溯到2015年左右的网络直播平台。当时,一位游戏主播的口头禅“真是太抽象了”及其创建的“抽象工作室”意外走红,他们打破传统直播规范,以反常规、无厘头和解构权威的表演方式,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而今抽象文化已不再是最初的“嘴臭”和“娱乐至死”,而是演变成年轻人表达态度的新方式,不追求逻辑、不讲究常理,用谐音梗、反讽、表情包等方式表达对现实的无奈与调侃。
“接下来的工作计划:等放假”“薪尽自然凉”“生活把我打趴,嘿嘿,趴着好舒服”...这些“胡言乱语”的文案,把焦虑生活翻译成一种戏谑的自嘲,精准击中了年轻人的喜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2023年青年研究报告指出,抽象文化实际上是对传统意义系统失效的一种回应。面对社会现实和时代变化,年轻人选择用幽默、反叛的方式解构严肃,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意义世界。

在《2025年轻人情绪消费趋势报告》中,研究者基于消费动机,提炼出五大典型情绪消费人群:
发疯学大师:生活高压下,他们选择“发疯”作为排气阀。
奖励型人格:他们把“哄好自己”当作日常仪式。
脆皮省电人:面对“班味”浓重的日常,他们修炼“钝感力”,用“淡淡死感”应对一切。
玄学爱好者:他们信的不是玄学本身,而是一种“我已尽力,剩下的交给命运”的心理暗示。
尝新乐子人:好奇心驱动一切。
这些情绪需求催生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奇好物”市场。它们或许“没用”,但“有用”:能解压、能治愈、能带来快乐。报告指出,2025年中国情绪消费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万亿元,潮玩、文旅IP、宠物、风味零食等赛道均高速增长。

抽象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催生了实实在在的“抽象经济”。年轻人为了把上班调成度假模式,在工位贴上海浪画报,给座椅套上“风水宝座”靠垫,再搭配三五个“坏心情急救箱”“我超爱上班的”抽象摆件。
根据洞见研报调查数据,京东推出的“打工人发疯装备库”,整合了降噪耳机、桌面拳击靶等200多个品类产品,配合“买解压神器送情绪急救指南”活动,3个月内相关品类销量增长了120%。
各大医院还借势抽象文创,成功晋升“科学届的雍和宫”,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前往打卡和消费。
器官版jellycat,哪里不行买哪里,带回去摆在床头图个吉利。最抢手的脑子器官毛绒玩具,还被打工人摆在工位上,成了他们的职场护身符。
抽象经济还催生了新型职业机会。招聘网站上,除了传统的“内容策划师”“社交媒体运营”等职位外,还出现了“抽象剧情编导”“抽象演员”等新兴岗位。

会玩“抽象”已成为品牌当下吸引年轻人的重要能力。有的品牌独自整活,用抽象驱动新品研发。见手青味酸奶、labubu抽象娃衣、越丑越抽象的盲盒摆件等,产品自身就是“梗”,触发社交传播。
有的品牌跨界联名,把商业合作变成用户能亲自下场的娱乐事件。比如瑞幸和多邻国的抽象婚礼,网友不仅在评论区上演婚礼轻喜剧,还把购买联名新品戏称为“随份子”。
还有的品牌集体造梗,低成本吸引人气。最近,看一个商场的热闹与否和紧跟潮流,年轻人的判断标准是它们的大屏:“肯优麦瑞蜜”因“Can you marry me”的谐音,成为这次抽象玩梗的关键词。
借助“抽象文化”的营销,品牌靠的不再是过去的“正经推销”,而是一次次低成本的情绪参与方式,让消费者在“花小钱买乐子”的同时,完成与品牌的记忆绑定。

纵观历史,类似抽象文化的现象并不罕见。1960年代的美国,越战阴影笼罩、种族冲突加剧、社会信任崩塌,许多年轻人开始形成反战争、反主流的思想,转而追求爱与和平、精神解放。
他们留起长发、穿花衬衫、听摇滚乐,在嬉皮公社中群居度日,流行起手工串珠、扎染T恤——这些看似荒诞、无用的东西,成了他们“拒绝意义”“对抗秩序”的象征。
日本1990年代的经济低迷期,也出现了类似的“无厘头文化”兴盛。漫才、搞笑综艺和荒诞漫画大行其道,这些娱乐文化内容成为当时经济低谷中的一抹亮色。

抽象文化与抽象经济的兴起,既反映了当代青年的精神困境与创造性应对,也体现了市场对文化资源的强大吸纳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抽象不仅是一种文化实践,也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矛盾与活力。
从李诞在小红书直播中躺着卖货,用抽象幽默解答情感问题,到淘宝“丑东西”线下展日均人流量超过3000人次;从“技能五子棋”引爆全网,到年轻人购买“脑子”毛绒玩具摆在工位当护身符:抽象已不再只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年轻人对抗现实、重塑意义的生活方式。
当完美人生的叙事疲惫不堪,当“努力就一定能成功”的承诺失效,年轻人选择用看似无意义的抽象,解构严肃,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世界。
信源来自:杭州日报 2025-8-22 年轻人爱上“丑东西” 文化消费有了“活人感”


央视网2024-12-3 小红书发布2024年度关键词“抽象”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