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这句俗语的人不少,大伙儿一听响马这词儿就知道是土匪的意思,专指那些骑马抢劫的家伙。可蹚将呢?这词儿听起来有点生僻,其实也跟土匪脱不了干系。
响马最早的叫法跟抢劫时候的动静有关。那些土匪出门干活前,总爱放几支响箭,箭飞出去带哨声,响亮得很,一来是给同伙发信号,集合起来干大事;二来是吓唬目标,让人还没见影儿就腿软了。
这玩意儿得从历史说起。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闹得天翻地覆,中原到处是溃兵和流民,这些人为了活命,就聚在一起骑马抢东西,山东地势多山,藏身容易,泰山、胶东丘陵易守难攻,产粮多,不愁吃喝,渐渐就成了响马的老窝。
到了明朝,响马才真正多起来,主要怪朝廷的马政。这政策简单说是政府让老百姓养马,专供军队用,河北、山东、河南这些地方的养马户得按时交马驹子,要是交不够,就得赔钱。结果很多养马户赔得倾家荡产,没办法,只能卖马当土匪,用自己养的马去抢别人。
明正德五年,刘六、刘七这些头头领着几千人起事,里面不少就是响马出身,好几年才被镇压下去。 清末民初,山东响马更猖獗,军阀混战,治安乱套,1918年山东有三万多土匪,1930年超二十万。
大的匪帮像刘桂堂的“黑旗军”,流窜华北,沂蒙一带四年内一千多个村遭殃,房子烧了两万多间,死人上万,妇女受害无数。 这些家伙不光抢钱,还挑衅官府,喊着“官兵奈我何”,气焰嚣张。
响马不全是被逼的,有些就是地痞流氓,借乱世捞油水。民国时候,孙美瑶在山东峄县一带活动,领一千多人劫了津浦铁路上的火车,抓了19个外国人和上百中国人,关在抱犊崮山里,要挟北洋政府。
谈判37天后,政府答应收编他的队伍,他当上旅长,其他人拿钱遣散。可半年后,他被张培荣骗去宴会杀了,尸首都草草埋了。孙美瑶本质上还是个抢劫犯,杀了人,劫了财。到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响马才消停,社会稳了,没人再干这行了。
蹚将这词儿主要在河南流行,尤其豫西南一带。蹚将也指土匪,但跟响马不一样,多是步行的家伙。起源得从“蹚匠”说起,清末民初,河南灾荒多,洪水旱灾轮着来,很多农民丢了地,流浪出来靠手艺讨生活。
蹚匠就是那些用锄头翻土除草的工匠,帮人干农活儿。 但活儿不稳,肚子填不饱,有些蹚匠就开始偷东西,渐渐升级到抢劫,成群结伙,带上土枪刀具,拦路焚村。河南方言里,还叫他们“老汤”,意思是狡猾的匪徒。
蹚将出现晚些,大概民国初年,社会乱,河南跟山东接壤,民风相近,淳朴中带点热血,但穷苦人多。豫西桐柏山一带是他们的据点,山地藏身好,抢完就钻进去。不同于响马的马队机动,蹚将靠步行潜伏,动作隐秘,不搞大张旗鼓的响箭铃铛,直接突袭。
清末太平天国和义和团余波让河南动荡,蹚将借机增多。民国军阀战,河南百姓苦,蹚将队伍壮大,有些还参与反袁行动,但本质还是抢掠。
白朗就是个有名蹚将头子,当过兵,1911年后召集人起事,自称讨袁军。队伍从几十人到两万,转战河南、陕西、甘肃五十多城,攻县城、烧衙门、开仓放粮,但也焚教堂、杀传教士,最终被段祺瑞的北洋军围杀在淮滨。
响马和蹚将俩都是土匪,源于穷苦百姓被逼无奈,乱世求生。山东河南地接壤,风俗近,历史上起义多,好些响马出身后来变英雄,但多数还是害人精。
区别在于响马骑马,行动快,公开示威;蹚将步行,隐秘突击,装备差些。响马从养马户,马政推波助澜;蹚将从农工,灾荒失业逼上梁山。
更新时间:2025-09-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