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坎坷童年
杨靖宇的童年时代,正是祖国在黑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痛苦挣扎的年代。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赶跑了宣统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立下了大功劳。人们还是从心底里高兴了一阵子。但是不久,历史重演,一切又依然如故,或者有过之而无不及。
乡下人的穿戴没什么改变,男人们除了年岁大一些的以外,大都把辫子剪掉了。清朝的官吏,也只是把顶戴花瓴换成瓜皮小帽或是大遮沿的平顶帽。衮衮诸公,或换上长袍马褂,或穿上行伍式的短打装。这就是辛亥革命在乡下所引起的变化。以后又听说项城人氏袁世凯就任了大总统,黎元洪在武汉就任了副总统,另外,还有什么大帅、督军、军长……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确山离武汉只有280多公里,消息也颇为灵通。猛一开始,人们还觉得怪新奇,抱着奢望和幻想,希望政局的更迭变化能使自己的命运有所好转。但是,闹腾了一阵子后,乡下的贫苦农民不仅没有从中得到什么益处,反倒每况愈下,日趋恶劣了。捐税日益加重,而且名目繁多、新奇。兵匪和蝗虫一样,又多又凶狠。
由于军阀割据,穷兵黩武,连年混战,老百姓苦不堪言。“天下有事,中原必争”, 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老死沟壑,饿殍载道,河南人民的苦难日甚一日。杨靖宇就是在贫困与不幸的坷坎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杨靖宇的父亲马锡龄,为人忠厚老实,不苟言笑,可庄稼活他样样拿得起、放得下,无论扬场、撒种,都是数得着的好把式。 因此,每到农忙季节,他总是起早贪黑忙完自己的活儿,再去帮助乡亲们扬场、犁地、摇耧、撒种,只要谁家有困难,打个招呼就到。
正是因为常年累月过度劳累,所以,他还不到而立之年,就弯腰佝背,显得过早地苍老衰迈。眼角边的鱼尾纹和额头上的抬头纹,像被刀子镌刻过似的,又深又密。终日里没有个笑模样,只一心一意地摆弄着几亩薄地,总想多打一点儿粮食,养好父母妻儿,支撑起这个行将破败的家。妻子深知丈夫的脾气,有话沤烂在肚子里也不愿说,总拿自己的身体来赌气。不管春夏秋冬,酷暑严寒,总是拼命地干活,以期摆脱困苦,给儿子创点家业。但这样长期拼命怎么能行呢!因而,在小靖宇满月之后,母亲就下地帮父亲干活,点种、草、锄地、收割……
转眼两年过去了,母亲又给他生了个小妹妹,取名马爱,圆圆的红脸蛋,黑亮黑亮的大眼睛,咧嘴一笑,腮边现出两个浅浅的小酒窝。杨靖宇非常喜欢这个逗人喜爱的小妹妹,他不再闹着跟随父母下地,每天在家里哄小妹玩。
可是,自从有了小妹后,父亲和母亲的脸上终日被愁云笼罩着,常常哀声叹气。有时候,母亲还一个人偷偷地落泪。杨靖宇弄不明白到底为什么,只好滚动着又黑又亮的眸子,瞅瞅母亲,再望望父亲,他多么想为二老分担点忧愁啊,但是,他的年纪毕竟太小了,小得连父母亲的心思都还看不透呢!
无情的打击,终于降临了。这在杨靖宇幼小的心灵上,曾刻下了终生难忘的痕迹。就在杨靖宇刚刚6岁的时候,父亲因积劳成疾,没钱医治而卧床不起,他再也无力强撑着下地干活了。母亲望着咳嗽不止,骨瘦如柴的父亲,再看看两个年幼的孩子,不由得珠泪淋淋。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父亲又在人间逗留了两个月,就不行了。
父亲临终时,目光呆滞,眼珠一动也不动,只有嘴角嗫嚅着。母亲知道他要说话,就把耳朵凑到父亲唇边,隐隐约约地听到几句断断续续的话:“孩子他娘,我恐怕不行了……你千辛万苦也要把俩孩子拉扯大,要让孩子念书……让他们做个……有……有用的人……”
说完,父亲就闭上了眼睛。
幼年丧父是人生的一大不幸,可它偏偏降临到杨靖宇的头上。小顺清拼命地呼喊着:“爹!爹呀……”可是,父亲再也没有睁开眼睛。此刻,他多么想让父亲再亲亲自己的脸蛋,再抚摩一下自己的小光头呀!然而,父亲的双唇紧闭着,手也没有抬起来。他知道,父亲离开了他,离开了母亲和妹妹,离开了这个家。从此, 他将再也得不到父亲的爱抚了。他悲痛的哭啊,哭啊,哭成了一个小泪人。
杨靖宇撕心裂肺的呼叫和哭声,使母亲、奶奶、叔父、婶母们都再也控制不住悲恸的泪水,任它流淌。一阵恸哭过后,二叔拉起伏在父亲身上的母亲,眼里满含着泪说:“嫂子,人死不能复生,你再哭也哭不活的。千万别哭坏了身子,照顾俩孩子要紧哪!”
第二天,二叔马延龄请人打了一口薄皮棺材,把父亲草草安葬了。父亲死后,家里陡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失去了家庭的顶梁柱,也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劳力,母亲只好带着他们兄妹和祖母、二叔家一起生活。从此,母亲的眼圈总是红肿着,主持全家生计的二叔,除了痛惜兄长的早逝之外,脸上还增添了一层忧愁、烦闷和愠怒。整个家庭失去了欢声笑语,被阴沉、凄凉和失望的气氛笼罩着……
杨靖宇的母亲本来是个性情开朗、乐观豁达的女人,只因生活的沉重负担和中年丧夫的惨痛打击,使她变得内向、深沉、苦闷和忧虑。
父亲死后,二叔虽然对他们孤儿寡母不辞照顾和抚养的责任,但也包藏着凯觎家产、欺占嫂嫂的祸心。因此,母亲总有着一种仰人鼻息、寄人篱下之感,越发小心谨慎,恭良谦让,克勤克俭。不管遇到多大的委屈和非难,都能强颜欢笑,任劳任怨。不论在家在外,从来没有和人拌过嘴,红过脸。她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牢记丈夫的遗愿,挑起生活的重担,抚养好孩子,教育好孩子,使他们长大成人,并且成为有用的人。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她总是起早睡晚,干完外边的农活,再忙屋里的家务活。
每天晚饭后,她先把两个孩子哄睡,然后借着油灯微弱的光亮做针线活,全家十几口人的单衣、棉衣和鞋袜,差不多都是她夜晚缝做的。油烟子熏得她的鼻孔黑黑的,脸上的泪珠就像线绳一样长,扯也扯不完。她怎能不发愁呢?孩子这样小,啥时候才能把他们拉扯大啊?
有时候,杨靖宇睡了一觉醒来,偷眼瞧瞧母亲,母亲正在抽针拉线,腮边还挂着一串长长的泪珠。母亲总是这样,把内心的痛苦极力掩藏起来,不让孩子看见。当她听到杨靖宇翻身的声音,就迅即抹一把泪水。可是,机灵的杨靖宇还是看到了母亲脸上的泪痕和红肿的眼睛。他知道母亲又在为生活的酸辛流泪了。他的眼睛顿时也变得酸溜溜的。
是啊,自从父亲去世之后,杨靖宇一下子早熟了,他感到,自己好像突然长大了,懂事了。他知道母亲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想,我要减轻母亲的负担,不能让她太累了。我已经失去了慈祥的父亲,再也不能失去慈爱的母亲。这正如河南农村流传的一句俗话:“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
杨靖宇就十分孝敬母亲。虽然他小小年纪,却像个小大人一样。尽心尽力,家里有点好吃的,他总是留给母亲和小妹妹;一些零碎的家务活,他总是偷偷地帮母亲干。不论做什么事情,他都能顺从母亲的心意,从来没有惹母亲生过气。母亲里里外外忙,只好叫杨靖宇在家照看小妹妹,杨靖宇就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从不外出玩耍。
白天,母亲下地干活去了,他就留在家里照看妹妹,当他把小妹哄睡之后,扫地、抹桌子、抱柴火,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东西摆放得停停当当。母亲每次从地里干活回来,总见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条,高兴得将儿子一把拉过来,紧紧地搂在怀里,用结满老蚕的手,爱怜地抚摩着他的头说:“顺清啊顺清,你真是我的好儿子!”
听着母亲的夸奖,看着母亲那激动的神情,杨靖宇干得更起劲儿了,渐渐成了母亲的一个好帮手。邻居们见了,都夸这孩子懂事早,有出息。每当他们自己的孩子不听话时,总是拿杨靖宇做样子,训斥孩子说:“你看看人家小顺清……”这话成了邻居们的口头禅。然而,杨靖宇却一点儿也不满足,他深知母亲太苦太累了,自己要是能快点长大,那该有多好啊!
想到这里,杨靖宇轻声喊道:“娘,睡吧!”
“孩子,娘不瞌睡。”
“都快半夜了,您不累吗?”
“乖孩子,我真的不累。你快点睡吧,啊!”
说着,母亲丢下手中的针线,俯下身子,给他掖严了被角,并在他的额头上亲了一下,又去做活儿。
“不,您不睡,我也不睡!”杨靖宇的话音还没落,就一骨碌爬起来,披上衣服,非要陪伴着母亲不可。
“孩子,睡吧!我一会儿就睡。”
“不,我要和您一起睡!”
“傻孩子,你就是陪着我,也插不上手哇!”
“娘,我替你纫针好不好?你纳鞋底的时候,我可以替你搓麻绳嘛!”
母亲见劝不拢,只好依了他。
从此以后,杨靖宇经常陪伴母亲坐夜做针线活儿,不是搓麻绳、找补丁,就是合线、纫针,直到和母亲一起躺下。冬天屋子里冷,他也坚持着,手脚冻得冰冰凉,任母亲再三催促,他也不肯睡。母亲心疼儿子,只好早早睡觉。
清晨,母亲要起早做饭,生怕惊醒儿子,总是蹑手蹑脚地起床。说来也怪,不管母亲如何小心,只要一起床,他总会紧跟着偷偷地爬起来,无论三九严寒、酷暑盛夏,他从来不睡懒觉。母亲在灶上忙活饭菜,他就在灶下帮忙烧火。他唯一的念头,就是减少母亲的劳累,驱散折磨母亲的孤单和寂寞。他要用自己的一颗孝心,扫除母亲心头的悲苦,熨展母亲额头的皱纹。母亲望着儿子被灶火映红的倔强的小脸蛋儿,心里又是爱,又是怜,又觉得宽慰、敞亮。
杨靖宇虽然是长子,却很少穿件新衣裳。不管单衣、棉衣,大多是用大人的破衣服改做的,他穿小了再留给妹妹穿,尽管补丁摞补丁,从不对母亲说一句怨言。有时候,鞋袜烂了,他就自己学着缝,虽是粗针大线,缝得皱皱巴巴的,但没有给母亲添累,心里很高兴。
一次,杨靖宇和村里的孩子们一块去地里挖野菜,别的孩子挖挖玩玩,杨靖宇却连腰也舍不得直一直,一个劲地挖着,一下午,别人只挖了小半篮,而他却挖了满满一大篮子。
杨靖宇在贫困和不幸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劳苦和坎坷,直接培养了他那刻苦、勤劳和坚韧不拔的思想品德,也培养了他热爱穷苦人民,痛恨地主老财的朴素的阶级感情。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