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L.Y
偷来的荣耀,还不完的债!
10月19日卢浮宫多件宝物被偷,也是让人想到大英博物馆了。

1900 年 6 月 22 日,敦煌莫高窟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第 16 窟时,意外发现藏有大量古代文献、绢画的藏经洞(第 17 窟),洞内文献跨越公元 4 世纪至 11 世纪,涵盖佛教经典、官府文书、文学作品等,总数超 6 万件。这一重大发现本应推动中国考古与文化研究,却因当时清政府的腐朽与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沦为文物流失的开端。
1907 年 5 月,英籍匈牙利探险家斯坦因以 “考察” 为名抵达敦煌,通过欺骗与极低补偿(仅支付 40 块马蹄银),从王圆箓手中带走第一批文献,共计 24 箱、约 7000 件,包括大量精美的佛经写本与绢画。这些文物于 1909 年运抵英国,后入藏大英博物馆,成为该馆东方文物部的核心藏品。1914 年,斯坦因再次到访敦煌,又以 500 块银元带走第二批文献,约 570 件。

1908 年 2 月,法籍汉学家伯希和紧随其后,凭借流利的中文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在藏经洞停留三周,精心挑选出最具价值的文献 —— 包括带有纪年的写本、孤本佛经、古地图等,共计 1000 余件,仅支付 150 两白银。这批文献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其中《敦煌遗书・金刚经》(公元 868 年)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印刷品之一。
除英、法外,俄、日、美等国也参与了敦煌文献的掠夺。1910 年清政府意识到问题严重性时,藏经洞剩余文献仅存 8000 余件,后运至北京京师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截至 1916 年,敦煌藏经洞文献流失海外超 4 万件,其中英国收藏数量最多,仅大英博物馆就保有 1.3 万件,占海外敦煌文献总量的 32.5%。

2025 年 7 月,大英博物馆发布《东方文物馆藏报告》,公开其中国文物收藏现状:总计 2.3 万件文物中,除 1.3 万件敦煌文献外,还包括商周青铜器 200 余件(如商代 “亚醜钺”)、唐宋瓷器 5000 余件、明清书画 300 余幅,另有大量玉器、漆器、甲骨片等。这些文物中,90% 的入藏时间集中在 1840 年至 1949 年,与英国殖民扩张及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历史事件高度重合。
面对中国的文物追索诉求,英国始终以 “全人类共同遗产”“文物保护能力” 为由拒绝。2025 年 3 月 15 日,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称,“这些文物在博物馆得到专业保护,向全球公众开放展览,符合全人类利益,归还可能导致文物损坏或流失”。这一说法与 2009 年、2019 年英国官方回应如出一辙,却忽视了文物背后的殖民掠夺历史与中国的合法所有权。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大英博物馆对中国文物的 “保护” 存在明显漏洞。2024 年 10 月,该馆曝出文物失窃丑闻,15 件中国明清时期的玉器、首饰被盗,部分文物已流入黑市。中国国家文物局随即发表声明,指出 “大英博物馆长期存在文物保护管理漏洞,其‘保护者’身份缺乏可信度”,再次呼吁通过合法途径归还流失文物。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提升,海外流失文物追索工作从 2016 年起进入新阶段。2016 年 11 月,中国与意大利签署《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的协定》,开创 “司法合作 + 外交协商” 的追索模式,成功追回 796 件(套)流失文物,为后续行动提供范本。
在针对英国的文物追索中,中国采取 “分类推进、重点突破” 策略。2020 年 9 月,中国国家文物局首次就敦煌文献向英国政府正式提出追索请求,列举斯坦因掠夺的历史证据,并提供文献原始编号与入藏记录。2023 年 6 月,“敦煌文化特展” 在伦敦举行,中方借展览契机再次呼吁大英博物馆归还部分重要文献,如《敦煌遗书・王昭君变文》(公元 9 世纪),该文献是研究唐代文学与民族关系的关键资料,目前仍被大英博物馆列为 “非借展文物”。

技术手段也为追索提供支撑。2025 年 5 月,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启动 “海外流失文物数字建档工程”,已完成大英博物馆 2.3 万件中国文物的数字化采集,建立包含文物年代、流失过程、现状描述的数据库。通过 AI 比对与高清影像还原,部分文物的原始归属地与历史背景得以明确,为法律追索提供更充分的证据。
民间力量同样发挥重要作用。2025 年 4 月,“全球华人追索流失文物联盟” 在香港成立,募集专项基金用于文物研究与法律诉讼,首批重点推进大英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与圆明园兽首的追索工作。联盟负责人表示,“中国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与科技,更在于有能力找回属于自己的文化遗产,这是民族自信的重要体现”。

英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文物的态度,暴露其文化霸权的 “双重标准”。一方面,他们强调 “文物保护” 与 “全人类共享”,却忽视殖民掠夺的历史事实 —— 斯坦因、伯希和获取敦煌文献的手段,完全违背当时国际法与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属于非法占有;另一方面,当其他国家提出文物追索时,西方往往以 “历史问题无法追溯”“现有法律不支持” 为由拒绝,却对自身流失文物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
2024 年 8 月,希腊政府通过外交与法律手段,成功从大英博物馆追回 “埃尔金大理石雕”(19 世纪初被英国外交官埃尔金从雅典帕特农神庙拆下),这一案例证明流失文物追索的可行性,也反衬出英国对中国文物的刻意刁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在 2025 年《考古学报》撰文指出,“英国拒绝归还中国文物,本质是不愿承认殖民历史的罪行,担心中国的强大会打破其长期主导的文化话语权”。

与此同时,英国的文物保护体系正面临现实困境。大英博物馆 2025 年财务报告显示,该馆年度维护预算缺口达 3200 万英镑,部分展厅因资金不足长期关闭,文物修复工作严重滞后。相比之下,中国拥有完善的文物保护体系 —— 敦煌研究院建有全球领先的文物修复实验室,2024 年投入超 5 亿元用于文物数字化与预防性保护,完全具备接收并保护流失文物的能力。

2025 年 6 月 10 日发布的《海外流失文物追索白皮书》,明确中国未来五年的追索目标:建立 “政府主导、学术支撑、民间参与” 的追索体系,重点推进敦煌文献、圆明园文物、三星堆文物等三类流失文物的追索,与英国、法国等主要文物收藏国建立定期协商机制。
白皮书数据显示,2016-2025 年十年间,中国通过多种途径累计追回流失文物 18.6 万件,其中从英国追回的文物仅 32 件,且多为近现代工艺品,重要文物的追索仍面临巨大阻力。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白皮书发布会上表示,“文物追索是长期工作,需要通过外交协商、法律诉讼、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推进,我们有耐心,更有决心让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截至 2025 年 9 月,中英双方尚未就敦煌文献归还达成实质性进展,但中国的追索行动已引发国际社会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25 年《文化遗产保护报告》指出,“殖民时期流失文物的归还,是纠正历史不公、促进文化平等的重要举措,相关国家应秉持客观公正态度,积极回应文物原属国的合理诉求”。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提升与国际话语权增强,英国等西方国家的 “文化霸权” 将难以维系,2.3 万件流失文物的回归,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参考信源: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