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最近搞了个大研究,发在Nature上,直接把大家对自闭症的认知给推翻了,原来自闭症不是单一疾病,早发和晚发的情况,本质上就不是一回事!以前不管是医生还是家长,大多觉得自闭症就是一类病,顶多按症状轻重分,这次这研究一出来,等于说之前的认知得重新调调了。
这个调研团队挺下功夫,不光追踪了英国、澳大利亚自闭症患者的成长轨迹,还第一次把欧洲、美国的庞大数据串到一起,4.5万多例患者的基因信息都被整合进来了。
他们干了件以前没多少人做的事:把“诊断年龄”和基因数据硬挂钩。
结果一出来,大家都惊了,6岁前诊断的早发群体,和10岁后才发现的晚发群体,基因画像、发育史几乎没重叠,连背后的生物机制都不一样。
本来想,可能就是发现早晚的差别,没成想差得这么多,这哪是同一种病啊。
早发娃早早就“藏不住”,晚发者青春期才“露苗头”
从症状上看,这两类人的差别特别明显。
早发的孩子,很小就会出现严重的社会和行为障碍,比如不跟人对视、重复做一个动作,家长和老师很容易察觉。
我身边就有朋友的孩子,三岁多还不怎么说话,跟他互动也没反应,后来检查才知道是早发自闭症,还好发现得早能及时干预。
但晚发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很多人要到青春期才被识别出来。
青春期本来社交压力就大,他们遇到的问题多是社交困扰,还容易跟着抑郁这些精神健康问题。
很显然,这类情况特别容易被误判,家长可能觉得是孩子叛逆,老师可能以为是心理问题,直到问题越来越严重,才会往自闭症上想。
之前看新闻,有个15岁的孩子,天天躲在房间里不出来,跟家人也不交流,一开始以为是抑郁,治了好久没效果,最后才查出是晚发自闭症。
你说这要是一直误诊,得多耽误事啊,聊完症状,咱再看背后的基因差别,这才是最颠覆的地方。
早发群体里,能找到不少跟神经突触发育相关的特异性基因位点;可晚发群体的“基因标签”,竟然跟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更相近,跟传统认知里的早发自闭症差得老远。
这就像给两种不同的水果贴了同一个标签,以后再提自闭症,总不能还混为一谈吧。
基因和环境联手搞事?研究还得往深了挖
这个研究的第一作者,剑桥大学精神病学系的瓦伦・瓦里耶说得很实在:这是第一次发现早发和晚发在遗传、发育机制上有明确区别,“自闭症”这词,可能指的是一大堆完全不同的病。
他们不是想给自闭症多加分型,而是想搞清楚背后的发病通道,以后好针对性治疗。
比如有些孩子是基因直接影响,从小就显症状,有些则是到了特定阶段,困扰加剧甚至精神崩溃才被发现,背后的生物、社会机制都不一样。
当然,这研究也有不足,比如样本里晚发群体占比不算高,诊断报告还主要靠家长提供,不是临床医生的专业评估,多少会有主观偏差。
更何况,样本多是欧美白人,缺乏亚洲、非洲这些地区的数据,能不能覆盖更多人群还不好说。
但即便这样,这个新视角还是能推动诊断和治疗进步,瓦里耶也说了,下一步要搞清楚基因和社会环境怎么联手,让晚发群体更容易出现心理危机。
伦敦大学学院的乌塔・弗里斯教授说得特别到位,这个发现就是个里程碑,现在该承认了,自闭症已经成了“乱装一锅”的杂烩,各种情况混在一起。
以后再有人问“自闭症有没有统一病因、万能疗法”,怕是得先反问一句“你指的是哪种自闭症”。
毫无疑问,这个研究不光改了咱们对自闭症的认知,更重要的是给未来的诊疗指了条明路。
以前可能用一套方法应对所有自闭症患者,以后就能根据早发、晚发的不同,搞精准干预。
而且,它也提醒大家,别只盯着早发的孩子,晚发群体同样需要关注,得早点学会识别他们的症状,别再让误诊耽误了干预时机。
如此看来,以后关于自闭症的研究,肯定会往更细分、更精准的方向走,这对患者和家长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