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后最舒服的活法:边走边扔

听说过一个“蝜蝂效应”。

讲的是一种叫蝜蝂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喜欢抓起来背到背上。

结果走得越久,背得越重,终有一天精疲力竭,被活活压死。

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这样被负重压垮的人。

舍不得清理冗余的杂念,不愿意甩开内心的包袱,给自己增添了许多困扰和内耗。

《断舍离》一书中说:

“想让生活变得快乐,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扔掉那些‘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

人到中年,最舒服的活法,就是边走边扔。

01

扔掉过期的关系

社会学上,有一个“关系断层”的概念。

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会突然间中断,或者变得疏离。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空间的阻隔,也可能是三观的分歧。

年纪越长越会发现,世间绝大多数关系,都是阶段性的。

当一段感情不复当初,甚至对你造成困扰,果断舍弃,才是成年人最大的清醒。

在法国文艺界,有一段让人唏嘘的友情。

塞尚和左拉年少相识,两人常常一起游泳、钓鱼、爬山,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可后来,两人一个成为画家,一个当了作家。

职业道路的不同,让他们的交集越来越少,隔阂也越来越深。

作为印象派画家,塞尚因为得不到主流画派认可,一直处于失意之中。

他希望得到身边人的支持,可作为朋友的左拉,却毫不留情地说他的画风格粗陋,根本上不了台面。

更让塞尚心寒的是,左拉为了出名,居然也开始疏远自己、抹黑自己。

在小说《卢贡·马卡尔家族》中,左拉描写了一个画家。

这个画家自命不凡,却处处不得志,最后被世人唾弃,得了失心疯

左拉毫不避讳地说,这个画家的原型,正是塞尚。

塞尚从未料到自己在好友眼中竟如此不堪,伤心之下,与左拉彻底绝交,两人几十年的友情,也自此分崩离析。

三观不合,注定不是一路人。

当彼此的三观出现难以弥合的裂痕,再勉力维持关系,也只会让自己身心俱疲。

作家张涔汐有个朋友,两人在学生时代形影不离,视彼此为亲人一般的存在。

可后来,朋友南下打工,没几年就早早结婚。

而张涔汐则北上深造,不断提升自己。

分开的那些年,张涔汐为了维持这段友谊,每个月都主动找朋友聊天。

可她渐渐发现,不管自己如何努力,和对方都找不到共同话题了。

朋友关心的,是生活琐碎,柴米油盐;而张涔汐在意的,是自我实现,成长价值。

两人聊天就像鸡同鸭讲,很少再有思想的碰撞。

即便张涔汐费尽心思去创造话题,收获的也往往是朋友的敷衍。

张涔汐无奈之下,只能停止了单方面的热情,和朋友断了联系。

蔡康永曾说:“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朋友,我曾为这些疏远感到难捱,但世事大抵如此。永远不要把友情放在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上,朋友就是在一个又一个阶段把美好带进生命的人。”

世间没有哪段关系,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境遇改变,也会跟随时间流动,不会一直停留在最初。

不必为感情的疏远黯然神伤,因为缘聚缘散,不过是世间寻常。

面对过期的情谊,该放的放,该忘的忘。

坦然接纳彼此走向不同的人生轨迹,是对自己的善待,也是对关系的尊重。

02

扔掉内心的执念

稻盛和夫有句发人深省的箴言: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就是人的内心。走不出自己的执念,到哪里都是囚徒。”

人这一生,难免会被一些无法释怀的念头缠住,或许是求而不得的人,或许是尚未圆满的事。

可你越在意什么,越会被什么消耗。

斩不断过往的执念,只会让自己在痛苦的深渊里,越陷越深。

周润发的妻子陈荟莲很喜欢孩子,曾经梦想要生四个孩子。

结婚第二年,她成功怀孕,从此便满心期待地等待孩子降生。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临产前,孩子因为脐带绕颈,胎死腹中。

陈荟莲眼睁睁看着多年的期盼化作泡影,心如刀绞。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她整日以泪洗面,每天对着房里的婴儿床、婴儿玩具发呆。

尽管周润发每天寸步不离地照顾她,可她心里的悲痛依然久久挥之不去。

她常和身边人抱怨:“为什么这事偏偏发生在我身上?我真的很渴望有个孩子。”

就这样过去了七年,陈荟莲每天寝不安眠,食不下咽,日子越过越糟。

她终于意识到,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事情已经发生,无法挽回。唯一能做的,只有接受它。

从那以后,陈荟莲开始尝试活在当下,她每天都抽时间,和周润发一起逛街、爬山、运动。

渐渐地,她不再纠结于往日的遗憾,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很多时候,真正折磨我们的,不是那些已经失去的东西,而是心里深重的执念。

执着于既定的事实,只会被过往套牢,沉浸在怨念中无法脱身。

扔掉求而不得的念想,才能走出阴影,邂逅人生路上新的可能。

作家西奥多·苏斯年轻时,一直想成为一名严肃文学创作者。

为此,他进入牛津大学深造,并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

学业结束后,他创作了很多严肃文学的作品,信心满满地向杂志社投稿。

结果无一例外,都被退稿了。

西奥多沮丧极了,他花了大量时间打磨文稿,力求写出被专业机构认可的作品。

可几年过去,退稿信依旧源源不断寄来,让西奥多备受打击。

在多次尝试无果后,西奥多开始痛定思痛,反思自己。

他意识到,自己或许不适合严肃文学。

相反,他想象力丰富,绘画风格独特,去创作儿童绘本,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于是,他放弃了先前的执念,转行做起了童书作家。

凭借脑洞大开的创作技巧,他的童书大受欢迎,也让他一举拿下奥斯卡金像奖和艾美奖。

正所谓,心念一转,万念皆转;心路一通,万路皆通。

盲目追求自己做不到的,不仅耗费心力,还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

执念就像蛛网,你越在其中纠缠,越容易被紧紧束缚。

与其在固执中画地为牢,不如接纳现实,活在当下。

放下无力改变的,专注眼下所拥有的,才能卸下内心的枷锁,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

03

扔掉冗余的物欲

著名主持人杨乐乐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生完儿子后,她的生活节奏一度被打乱,人也陷入了焦虑之中。

她一感到压力,就在网上买买买,导致家里的物品越积越多。

有时整理衣柜,看到里面的衣服从未穿过,她会无比懊恼,觉得自己既浪费了钱,又增加了整理负担。

可她越心烦,就越想购物缓解压力,结果陷入消费的恶性循环里无法自拔。

有几次,她因为找不到想找的东西,坐在地上崩溃大哭,连孩子都对她避而远之。

为了走出低谷期,杨乐乐四处求教,结识了“断舍离”理念的创始人山下英子。

山下英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杨乐乐的症结所在:

比如,舍不得扔,是因为执念过重;消费无节制,是自我定位缺失……

受到山下英子启发,杨乐乐开始减少不必要的消费,把家里的闲置物品逐一清理了出去。

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每次收拾物件,都是对内心的重新梳理。

当清空掉所有不需要的东西后,杨乐乐如释重负,感觉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世说新语》里有句话: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一个人越看重物质享受,越容易成为物质的奴隶。

主动舍弃外物的牵绊,才能挣脱欲望的枷锁,把生活的掌控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上。

CCTV纪录片《生活的减法》里,曾报道过一个叫乔桑的上班族。

刚工作时,乔桑有很严重的收集癖,她喜欢一个款式的包包,会买上好几个颜色;喜欢某个品牌的衣服,也会一口气入手几件。

可无节制地购买,却给她的生活造成了诸多困扰。

每次出门,她都要为穿什么纠结大半天;回家以后,她看着杂乱的鞋柜衣柜,心里也非常压抑。

在一次搬家过程中,乔桑发现自己买的很多东西,要么不方便搬,要么新家根本放不下。

她终于痛下决心,给家里“大扫除”。

她把那些闲置很久的物品,放二手平台转卖,或者捐了出去。

清理完后,她的家里只剩下床、餐具、衣柜等六件家具,多出来的空间还能用来做瑜伽。

看着宽敞的房间,乔桑感慨:

“回过头想想,我才意识到自己以前被外在物品束缚得有多严重。现在断舍离以后,我整个人反而更舒服、更开心了。”

人活一世,难免面对形形色色的物质诱惑。

可你拥有的越多,被分散的精力也越多,反而难以聚焦当下,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物品不求多,够用就好;欲望不在满,适度就好。

与其被冗杂的外物所羁绊,不如清简物欲,给身心腾出足够的空间。

该扔则扔,该舍则舍。

当生活去繁就简,你会发现内心平静了,精力更专注了,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泰戈尔有首很经典的小诗:

“有一个夜晚,我烧毁了所有记忆,从此我的梦就透明了;

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

年纪越长越明白,生命中拥有的东西不是越多越好,你能主动放下的越多,内心反而越轻松。

不合适的关系,就此断了;放不下的念想,由它去了;不需要的杂物,定期清理。

生命里冗余的物事,就像河道里的垃圾,日积月累,迟早会堵塞内心。

学会定期审视,及时舍弃,才能从生活的负累中挣脱出来,收获内心的轻盈自在。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美文   活法   中年   左拉   内心   关系   朋友   画家   东西   孩子   物品   冗余   家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