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程汝明,这位被尊为国宝级的烹饪大师,在业界享有崇高声望。
然而,他心中最感自豪与荣耀的头衔,并非“大师”之名,而是他曾为伟大领袖毛主席掌勺长达二十二载的光荣岁月。
自1954年起,程汝明开始负责毛主席的饮食服务工作,直至1976年离开中南海。
在这二十二年的光阴里,数不清的佳肴经由他的双手精心烹制,最终呈现在主席的餐桌上。
而每次当菜做出来后,他还有一个必做的,就是及时“处理”菜单。
原因在于,中南海有铁的纪律:主席每日的菜单使用完毕后,必须即刻销毁,片纸不留。
1954年,初入中南海,成为毛主席及家人的专职厨师,程汝明内心既充满激动,更感责任千钧。
唯有一条规定令他颇感不解——每日必须销毁主席的菜单。
在厨师行当里,记录每日出品本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更何况服务对象是人民领袖毛主席,若能留存这些菜单,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虽有困惑,程汝明仍一丝不苟地执行规定。
于是,销毁菜单成了他每日完成烹饪任务后的首要事项。
随着时间推移,他对这项规定的疑惑日益加深,终于忍不住向主席身边的其他工作人员请教。
工作人员向他解释,菜单虽小,却事关重大。
它不仅反映了主席的饮食偏好,更隐含着其健康状况的关键信息。
一旦这些信息落入敌对势力之手,对方便能据此推断主席的身体状况,甚至可能在主席健康欠佳时伺机制造事端。
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大局。
听闻解释,程汝明豁然开朗,深感肩头责任更重。
他意识到,自己的工作远不止于让主席吃得可口舒心,更肩负着守护核心机密的重任。
事实上,程汝明的保密工作堪称典范。
在中南海期间,他几乎从不向外人提及主席的饮食情况,有限的交流也仅限于几位为领导人服务的厨师同行之间。
在为主席服务的漫长岁月里,他从未向家人透露过自己的真实身份。
家人仅知他在中南海工作,其余一概不知。
直到主席逝世后,他们才恍然明白,程汝明寄信回家所填的“中南海101号信箱”,竟是毛主席的住所地址。
正是凭借这份细致入微和高度警觉,程汝明守护着主席的每一餐,从未出现任何差池。
为毛主席准备膳食,在程汝明看来并非难事。
主席生活极其简朴,日常饮食简单至极,既不追求山珍海味,也少见大鱼大肉。
除年节外,主席家的餐桌始终遵循“四菜一汤”的标准:
一道纯荤、一道纯素、两道荤素搭配,再辅以几样小菜,便是这位共和国领袖的一餐。
主席虽饮食简单,却有一条原则,那就是不吃酱油。
这源于其幼年时偶然目睹传统酱油酿造过程中孳生蛆虫的场景,给他留下了极不舒适的印象,自此便不再食用酱油。
不用酱油烹制其他菜肴尚可应对,但面对主席的最爱——红烧肉,程汝明可谓费尽心思。
他潜心钻研,最终成功用糖色加盐完美替代了酱油的作用。
这种独创的做法,不仅赋予红烧肉诱人的酱红色泽,其咸鲜风味甚至更胜一筹。
主席对此做法赞不绝口,程汝明也倍感高兴。
主席虽不挑食,但也有自己的喜好。
程汝明观察入微,总能及时捕捉到主席的饮食倾向,并迅速调整菜品。
在程汝明进入中南海后的首个除夕,他本打算大显身手,操办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然而,他却被提前告知不宜铺张,只需在平日基础上略增几道菜即可。
纵然满身国宴技艺无处施展,程汝明依然尽心尽力操持着主席家的除夕宴。
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他精心包制的饺子,主席仅尝了一个便不再动筷。
程汝明一度怀疑自己手艺出了问题,后来才恍然大悟,主席是南方人,南方过年习俗中对饺子的兴趣本就不大。
此后的除夕,程汝明便将饺子换成了年糕,主席果然欣然多用了一些。
程汝明日常为主席做的菜中的汤水,总是比常规量稍多些,这是他有意为之,目的是为了保温。
毛主席在餐桌上的活动远不止于用餐,伴随米饭入口的,常常是堆积如山的文件和书籍。
边吃饭边处理公务是主席的习惯,但这也导致用餐时间较长,菜肴容易变凉。
程汝明的细心安排,正是出于对主席健康的关切。
不过,在除夕之夜,他又会让菜中的汤水回到正常,因为这一天主席通常不会在餐桌上处理公务。
这一微小细节,折射出程汝明对主席饮食起居无微不至的关怀。
主席日理万机,餐桌常兼作办公桌。
而这张餐桌,也与新中国的脉搏紧密相连。
“三年困难时期”,主席率先垂范,节衣缩食,主动下调本就不高的伙食标准,并停掉了所有肉菜,连最钟爱的红烧肉也坚决不碰。
这让程汝明忧心如焚,他深知主席每日工作负荷之重,若无半点荤腥支撑,身体如何吃得消?
他绞尽脑汁,想出一个办法。
用肥猪油烙饼,并在饼中悄悄夹入碎肉丁。
此计起初奏效了几次,但最终还是被主席察觉,程汝明也因此受到了主席的严肃批评。
综观主席的饮食特点,可用“杂、粗、土”三字概括,除不食酱油外,别无特殊要求。
他坚决反对浪费,剩菜回锅上桌是常态,即便是年夜饭,中午的剩菜也照常端出。
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贯穿了主席一生的饮食起居。
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状况变化,主席的饮食也在不断调整。
晚年时,他因健康原因不仅戒了酒,连最爱的辣椒和红烧肉也基本不再食用。
程汝明默默观察着这些变化,悄然调整菜谱,陪伴着这位老人与岁月进行着自然的角力。
曾经的中南海,菊香书屋的灯光下,毛主席放下碗筷,又拿起一份文件。
程汝明收拾好灶台,将记录着当日菜单的纸片投入炉火。
跃动的火焰里,映照出一位厨师二十二载无声的忠诚守护。
那些在灶膛中化为飞灰的纸片,无言地见证了一位领袖朴素而伟大的一生。
参考文献:
主席不吃酱油理由 红烧肉咋做出的呢,人民网,2013-08-01
中南海年夜饭历史解密:毛泽东除夕夜吃中午剩菜,解放日报,2014-01-25
我为毛主席做了22年饭:菜单每天都销毁,张旭,文史博览,2012-02-05,期刊
毛泽东的饮食文化观及其当代启示,景文清,戴玉琴,美食研究,2025-06-15,期刊
毛泽东的掌勺厨师回忆:每顿饭的菜单用完就销毁【2】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2013-08-03
更新时间:2025-07-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