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地图,一个对比极其扎心!
腾讯地图首页只有17个功能,还基本都是打车、查公交这类和出行相关的,华为地图更直接,主打 “纯净体验”,连多余的推荐卡片都没有。
可再看百度和高德,一个堆了 25 个附加服务,一个塞了36个功能,从 “扫街榜”到酒店预订,把首页挤得像菜市场!
明明用户要的只是 “导航”,这俩却偏要把 APP 改成 “生活服务全家桶”。
到底是没看到腾讯华为的动作,还是明知用户反感,却还盯着那点商业化利益不放?
要说地图APP里乱加功能的“大聪明”,百度地图得算上头一号。
2005年它刚上线那会,界面干净整洁,纯纯的认路工具。
后来李一男的加入百度,果断拍板要百度自己搞地图数据,不依赖外人。
这步棋果真走对了,五年后,百度靠着“不求人”的策略,市场份额直接超55%,成了行业老大。
那时候用它,打开就是查路线、看实时路况,界面清清爽爽,体验特别好。
可没几年就变了,2012年前后“O2O”火了,团购、外卖全冒出来,“千团大战”打得热闹。
百度看着也眼馋心热,用户在地图上搜餐厅、酒店,那不就是想消费,这钱得赚!
于是百度地图开始“变脸”,2013年加了团购功能,2014年又加各种预订,原本清爽的界面,慢慢堆得像菜市场。
用户吐槽:“我就想导个航去高铁站,得先关三个推荐弹窗,烦不烦?” 更关键的是,用户根本不买这些功能的账。
当时艾瑞咨询调研过,65.7%的人用地图就为了查路线,用团购、订酒店功能的还不到5%。
需求和功能完全对不上,这就给了对手机会。
那时候的高德地图,直接把跟导航无关的业务全砍了,一门心思做导航,到2016年直接超过百度。
按说百度踩过的坑,后来者该记牢吧?
可没想到,十年后,当初靠“简单”赢了百度的高德,也走了同样的老路。
高德当年逆袭百度,圈了不少粉。
2013年百度突然说导航免费,高德仓促跟着免费,那时候它还在搞O2O,业绩不怎么样。
直到俞永福接手高德,做了个看似“保守”实则大胆的决定。
他把跟导航没关系的业务全砍了!集中所有技术人员搞了“101攻坚战”,死磕导航准不准的问题。
就靠俞永福的钻牛角尖,高德一跃超过百度,成了行业第一。
2021年滴滴短暂下架,高德的打车功能意外火了,成了仅次于滴滴的网约车平台。
加上阿里调整组织架构,把高德、飞猪、饿了么合并成“生活服务板块”,让高德扛着阿里本地生活的大旗。
到2023年,高德干脆把口碑业务也整合进来,活脱脱成了“小美团”。
现在高德首页,“扫街榜”“状元榜”特别扎眼,数下来光“其他服务”就有36个,从打车、充电到买景点门票、订民宿,啥都有。
但高德也有苦衷,成了行业第一后,总不能一直做“好用不赚钱”的工具。
阿里体系里,需要它赚钱、扛业务指标,而且用户多了,商业化的诱惑实在大!
可问题是,用户当初选高德,就是因为它简单、专注。
现在这些优势没了,大家的信任也在慢慢没了。
现在打开百度、高德、腾讯这三款主流地图APP,差别特别明显。
高德光附加服务就36个,百度25个,腾讯相对收敛,只有17个,还基本都是跟出行相关的,比如打车、查公交。
这背后其实是个核心问题:地图APP到底该是“帮人找路的工具”,还是“啥都卖的平台”?
用户的需求其实特简单,查路线要准、看路况要实时,最多加个打车功能,能顺顺利利到地方就行。
但厂商这边也有难处,做地图要花不少钱,数据更新、技术研发都得烧钱,不搞商业化,根本撑不下去。
可商业化不代表非要把APP搞成“杂货铺”,国外的谷歌地图就是个例子。
它也赚钱,主要靠广告和API服务,但核心导航功能一直很干净,关键就是要把握好“度”。
现在地图行业看着稳定,高德月活有8.01亿,百度用户也不少,但大家的抱怨声越来越多。
这其实给了一些玩家入场的机会。
腾讯地图一直在搞技术,推“Unimap”地图模式,还搞了“你用我赔”的保障计划,不随便加无关功能。
华为的花瓣地图作为后来者,也主打“纯净体验”,界面没那么多花活。
要是这些APP能守住“简单”的初心,说不定能抓住用户的需求。
回头看地图APP这二十年,规律其实很明显,每次行业变天,都是“简单”打败“复杂”。
30M就能解决的导航需求,真没必要用300M的“杂货铺”APP。
希望有一天,能有厂商守住初心,做个只用来导航的“干净”地图。
毕竟,咱要的从来不是满屏的功能,只是一条能顺利到家的路而已。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