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两桩看似分散的事件叠加上演,却在国际经贸舞台上释放出强烈信号,一边,中国对一艘拒缴高额港务费的美国邮轮实施对等反制,取消其停靠。
另一边,特朗普在媒体专访中罕见“认错”,直言关税政策“可能出问题”,一个是行动上的强硬“掀桌”,一个是话语上的模糊“认错”。
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实则都指向同一核心:中美经贸关系在不断重构中,摩擦的方式在变,底层的矛盾却未曾松动。
10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罕见松口,表示“对华加征高关税的方式已经证明不是长久之计”,并承认这种策略正在“反噬美国经济”。
他提到,美国制造业成本高企、通胀压力居高不下,与其执政时期推动的关税政策密切相关,尽管言辞没有彻底否定自己的“贸易战”主张,但这番表态,还是引发了舆论的广泛解读。
事实上,这并非特朗普首次在关键经济议题上“转弯”,他惯于使用弹性极大的语言策略,既能安抚国内反对声浪,又不失对外施压的空间。
此次“认错”,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策略性调整,而非政策底层的反思,他需要重新构建自己的政策形象,这种“修正式表态”正是其惯用的操作逻辑。
美国国内的现实压力也在逼迫他“换口风”,美国商会最近发布的报告指出,过去五年贸易战造成美企平均成本上升12%,其中制造业受损尤为严重。
关税成本最终转嫁给消费者,加速了物价上涨,而在中美关系紧张背景下,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并未显著下降。
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对中国出口总额仍占其出口总量的近9%,这一组数据揭示出简单的现象:脱钩难,伤敌更伤己。
但问题在于,特朗普的“认错”极为有限,他并未提出具体的退税或政策修正措施,也未展现出推动对话解决争端的意愿。
更值得警惕的是,话音未落,美国政府却已悄然在港务领域开辟新一轮战线,话语上松口,行动上加码,这种“表面缓和、实质升级”的双轨策略,正在成为美方对华政策的新常态。
10月14日,美国交通部宣布,自即日起,对来自中国的船只加征“供应链安全附加港务费”,声称此举是为了“防范潜在的物流依赖风险”,但政策细节一公开,争议立即引爆。
根据公布内容,中国籍船舶每次停靠美国港口需额外缴纳高达120万美元的港务费用,涉及所有类型的商用与旅游船只,而其他国家船只则无此类附加,明显带有选择性歧视色彩。
这一新规直接刺痛了中国在全球航运中的核心优势,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船舶制造国,也是全球航运业的重要参与者。
通过港务费这种“新型非关税壁垒”,美方试图在海运安全的名义下,限制中国航运企业的成本优势,间接打击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话语权。
回应并未迟到,10月17日,一艘美国豪华邮轮原定停靠上海港,却因拒缴中方港务费约合人民币1167万元,被中方港口管理局取消停靠许可。
该决定不仅让邮轮运营商面临巨额损失,也引发美国游客与媒体的不满,这一事件成为中美经贸摩擦中的又一典型案例,也标志着中国在面对贸易打压时,开始更直接地使用“以牙还牙”的反制策略。
中方外交部随即表态称,此举完全符合国际惯例,是对美方歧视性政策的正当回应,中国并未主动挑起争端,但绝不会在不平等规则下继续“买单”。
这一立场在新华社的通稿中表述得非常明确:维护自身正当权益,是每一个主权国家不可回避的责任。
近一年以来,美方在技术出口、投资审查和供应链安全等多个领域,持续对中企施加限制。从芯片到海运,从金融到高端制造,每一次政策出台。
背后都藏着对中国崛起的深层防范,这种“多点撒网”的战术,不仅加剧了双边关系的紧张,也对全球产业链产生连锁冲击。
特朗普的“认错”在当下引发关注,但放在更大的历史坐标中看,它不过是一个旧套路的重复,回顾其执政时期,美方曾多次在中美贸易谈判中“翻脸比翻书快”,从突然加税到撕毁协议。
再到临时撤回谈判承诺,其行为早已让外界对其“可信度”打上问号,如今重回公众视野,特朗普依然延续着这种“口头灵活、行动强硬”的风格。
港务费事件发生之后,他面对媒体追问时并未为美方施压行为辩护,反而再次将责任甩锅给“错误的政策设计”,模糊地将问题退回政策层面。
这种“咬定政策出问题”的说法,既是对其旧政策的卸责,也是为未来可能的更多施压行为预设弹性空间。
但问题的根子,并不在特朗普个人的反复无常,而在于美国对华战略的结构性定位,过去十年,无论是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还是拜登时期的“印太战略”。
再到特朗普的“贸易战”与“脱钩论”,其核心逻辑始终未变:遏制中国的崛起,维护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这种战略共识早已超越党派之争,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底色。
港务费只是最新一张牌,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类似的“技术性手段”被开发出来,用于向中国企业施加压力,这也意味着,中美之间的摩擦将从关税、科技扩展到航运、金融、安全等多个层面,呈现出更复杂的结构性冲突。
这类冲突,不可能靠某位领导人的“顿悟”来解决,即使特朗普真正意识到关税政策的弊端,也无法改变整个政治生态中对华“强硬是主流”的现实,更何况,他的表态本身就缺乏足够的行动支撑。
特朗普的“认错”,更像是一次策略性换挡,而非真正的政策转向,与此同时,美方在港务费上的新动作,则清楚地表明其对华施压的方式正在升级,中方选择以对等手段回击,不是为了制造冲突,而是为了捍卫规则与公平。
中美之间的经贸摩擦,短期看是关税、港务费的明争暗斗,长期看是全球格局演变中的权力再分配。
中国要赢得这场博弈,不靠妥协,而靠底气,实力是最好的回应,定力是最强的防守,在这场没有剧本的对局中,谁能沉住气,谁就能走得更远。
信息来源:
特朗普罕见承认,高关税威胁中国的策略不可持续 2025-10-18 09:42·凤凰卫视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